探寻“绿富共赢”之路——恩施市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之生态经济篇

探寻“绿富共赢”之路

——恩施市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之生态经济篇

全媒体记者 赵盛迷 童秀清 通讯员 柳惠炼

采茶时节,在恩施市的茶乡、茶园,随时都可看到游客漫步茶园、采茶拍照的身影。良好生态孕育好茶,一片茶叶带出一个支柱产业。恩施市预计今年投产茶园面积可突破30万亩,总产值达20亿元,综合产值可实现45亿元。

生态优势就是发展优势。近年来,恩施市以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为契机,全力推动旅游服务业、城市建设、有机农业和生态工业“四升级”,舞活生态经济龙头,生态经济“换挡提速”。

绿水青山“流金淌银”

6月,恩施市红土乡稻池村在蓝天映衬下,格外美丽。短短三年,稻池村“华丽转身”,从“一淌浑水”蜕变为“稻香天池”,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赏游玩。

该村主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引导村民发展漆树3000多亩、水果500多亩,带领村民走上一条绿色发展之路,4000余名过去吃“煤炭饭”的村民吃上了“旅游饭”。

屯堡乡花枝山村是远近闻名的茶叶专业村,该村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发展优质茶叶,全村95%的农户种上茶叶,实现持续增收。

短短几年,恩施市侗族芭蕉乡、屯堡乡、白杨坪镇等一批国家及省级生态乡镇面貌日新月异,高拱桥、二官寨、麂子渡等一个个省级生态村变化翻天覆地。生态产业让更多老百姓吃上“生态饭”,走上致富路。

目前,恩施市拥有国家级生态乡镇1个、省级生态乡镇5个、省级生态村91个。漫步乡村,房前屋后井然有序,清新美丽的新农村画卷尽收眼底,一条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绿色发展之路正以崛起之势在武陵腹地绽放光彩。

坚持“文旅融合”,做活“生态经济”,推动全域旅游健康发展。大峡谷、梭布垭、清江画廊、土司城等景点越来越火,“旅游+”持续发力、遍地开花。数据显示,第一季度,恩施市接待游客233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4.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7.8%、19.7%,实现了旅游经济开门红。

依托生态优势,恩施市各类特色产业基地超过120万亩,荣获“全国重点产茶县”“中国名茶之乡”称号,“恩施玉露”入选“中国优秀茶叶区域公用品牌”,恩施马铃薯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坚持“绿色、有机、生态、富硒”发展定位,恩施市致力打造武陵山区富硒绿色食品加工基地,做大做强富硒绿色食品产业。

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

龙凤镇杉木坝村联强生猪养殖场内林木葱郁、空气清新,“猪—沼—果”循环农业利用模式不仅促进了该村生态环境建设,还带动周边30多户贫困户就业,年人均收入达1.8万元。

在恩施,绿色生态养殖是特色,更是卖点。2017年,联强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出栏生猪2万头,存栏6000多头,小水果产量100吨,年收入达3600万元。

近年来,恩施市发展特色经济林2.7万亩,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

2017年,农村经济稳步增长。农林牧渔业实现总产值48.4亿元,同比增长4.8%;特色产业基地常年达120万亩;种植“两烟”5.32万亩,实现“稳中有控”目标。工业发展稳中有进。中国硒谷富硒产业联盟总部七大服务中心基本建成,全市“规上”企业达93家,完成工业总产值150亿元,同步增长12.8%;全市注册互联网服务业、电子商务企业60家,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29个,年交易额达8.3亿元。

除优化产业结构外,调整能源结构也是重点。近年来,恩施市相继关闭了巴王酒业有限公司等一批重点污染企业,并全面完成落后产能淘汰工作任务。2017年,恩施市关停煤矿4家,化解煤炭过剩产能24万吨。完成州城城区63台锅炉淘汰工作,城区锅炉淘汰和清洁能源替换工程基本完成全淘汰和全替换。

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法等法律法规,对新增项目实行严格准入制度,杜绝高能耗、高污染企业进入,减少新增污染源。对恩施山寨皮革有限公司等6家企业实施强制清洁生产审核,完成技术改造,减少污染物排放;实施华新水泥厂烟气脱硝项目等26个减排项目;执行排污许可证制度,禁止无证排污等行为。

在快速发展中,恩施市保持绿色发展定力,走出了一条“绿富共赢”之路。未来,以“一谷、两基地、三示范区”建设为契机,围绕打造富硒产业集群目标,恩施市将建成富硒科技产业园省级科技示范孵化器,富硒产业年产值有望突破200亿元,切实把硒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总编:瞿照坤 编审:廖康庄 编辑:郑彧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