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佳五好)谭遵权:贫困到致富的蜕变
通讯员 朱芳明
“这头小猪仔有点厌食,要重点照料。”金秋十月,恩施市板桥镇大山顶村已经冬意十足,当笔者来到谭遵权的野猪养殖基地时,他正在与工人一起照料刚出生不久的小猪仔。
谭遵权一家4口人,2014年因基础设施条件差、缺资金等原因精准识别纳入贫困系统,通过政策帮扶与自身不断的努力,到2017年实现了从贫困到致富的蜕变。在这四年脱贫奋斗的过程中,他扮演了“煤大王”、“野猪倌”、带头人等不同的身份。
“煤大王”
2014年年底,在福建跑了多年货运的谭遵权毅然决然地回到家乡大山顶,用他的话说就是“在外太辛苦、太漂泊了”,回到家乡的他准备借着精准扶贫的政策“东风”高扬创业的风帆。
“刚开始也没有什么创业项目,经过亲戚的牵线搭桥,给我介绍了一个卖煤炭的门路。”据谭遵权介绍,第一次买煤炭的钱还是亲戚朋友帮着凑了一些,为了节省开支,他一个人跟着挂车师傅去内蒙古去进了30多吨的煤炭,回来就转卖到板桥镇周边,那一车他足足赚了4000多元。
尝到甜头的谭遵权觉得这是个挣钱的路子,于是他便四处发名片、找订单,起早贪黑的上煤、下煤。自那以后,每隔四天左右就会卖掉一大车煤炭,全年有三分之二的时间都是供不应求。
“现在请工人帮忙了,一车的利润虽然只有2000多元了,但一年的纯收入能达到15万元。”谭遵权告诉笔者,周边条件较差的农户和贫困户他都是半卖半送的,因为他做生意实诚,创业至今还没有遇到过什么大困难。去年又带着在做水泥生意,一年的收入也将近10万元。
“野猪倌”
今年2月份,谭遵权在网上看到野猪效益不错,于是便产生了养猪的念头,他联系有过养猪经验的表哥杨月先,两人一拍即合。
“五月份买进了34头种野猪,目前已经下了8窝58个野猪仔了。”谭遵权说,现有的圈舍设施不完善,经验也还不够丰富,他每天都会去查看小猪仔的进食情况,打扫圈舍卫生,有种把小野猪“捧在手心里”的感觉。
“前两天卖了两头成年野猪,赚了5000多块钱。”对于这个收入,谭遵权看到了希望。由于缺乏养殖经验,他会在闲暇时间上网学习野猪的习性以及养殖方式,同时加入了一个微信交流群,经常向群里的“前辈”请教养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下一步,谭遵权还准备扩大养殖规模,再请镇上的畜牧专家对养殖方式、圈舍扩建以及疾病预防进行系统指导,让野猪养殖走上正轨。
带头人
“通过他自己的勤劳,不仅实现了自身脱贫,还带动其他贫困户实现了脱贫增收,是一名名副其实的‘脱贫标兵’。”提起谭遵权,驻组干部高克全对他竖起了大拇指。
“我见不得别人受穷,正好我缺人,贫困户缺钱,我就让他们在我这里来帮忙。”在他的煤厂和野猪厂里,帮忙的基本上都是周边的贫困户。
今年22岁的王学健是他的外侄,也是贫困户,智力还停留在五岁左右,他在煤厂里帮忙上煤、下煤,吃穿用度全是谭遵权负责,每年年底还会给他一笔“年终奖”。
表哥杨月先,以前帮着做煤炭生意,现在在野猪厂帮忙种草,收割、喂养野猪,月收入可达4000元,跟他做同样活有收入的还有贫困户卢昌太。
贫困户谭遵林,是他厂里的“勤杂工”,哪里需要哪里上,月收入也有3000元。
“在我这里长期做事的贫困户就有6个,他们月平均工资都在3000元以上,我一个月工资都要开2万多。”据谭遵权介绍,还有一些贫困户和农户跟着他做点点工,基本上都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只要思想不贫穷,不懒惰,幸福都是可以奋斗出来的。”回过头来看自己走出的这条脱贫致富路,谭遵权说是机遇与努力并存,他希望以后在他的致富路上能承载更多的人。
总编:滕义 编审:田仁超 编辑:李婷婷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