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盼了这么久,这条路终于开始铺水泥硬化了。”5月3日,板桥镇“以奖代补”公路硬化工程在大山顶村瓦屋坪组打响第一枪,看着工人们正在装模、组装施工机械,村民陈行仲放下手中的农活,高兴地对尖刀班成员如是说道。
据了解,大山顶村瓦屋坪至榨房坪的通组公路是一条全长约3公里的产业路,涉及农户30余户,尖刀班通过召开群众动员会、认真宣传政策、积极到现场协调占山占田等问题,目前已达到硬化标准,并计划5月4日正式动工硬化,该镇其余公路也正如火如荼的进行着。
“尖刀”筑基石
“今天我们把施工方负责人和各位代表叫过来,主要是听取意见、协调硬化过程中占山占田等问题。”在瓦屋坪施工现场,大山顶村“尖刀班”副班长林华开门见山,他希望该小组所有村民全力支持施工队工作,并对修建好的道路进行监管与维护。
查看公路路基进展情况,协调修建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已经成为大山顶尖刀班的常态化工作。
“聚居20以上或产业连片100亩以上,实行‘以奖代补’,由农户自筹自建不低于4.5米的路基后,按照每公里20万元的补助标准进行硬化。”在红椿坝的群众会上,尖刀班成员李宗勤详细解读了交通扶贫的政策、补助标准以及公路建设技术标准。
为了认真宣传好政策,调动群众积极性,大山顶尖刀班成员通过屋场会、小组会、入户走访等方式收集民意,结合各小组实际情况制定实施方案,号召当地居民投工投劳,打通交通命脉。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开了9场较大规模的屋场会和小组会,5场尖刀班专题会,最晚那次屋场会在红椿坝开到晚上10点多;无数次的现场查看与协调,让尖刀班的脚印踏遍了大山的每一条公路。”据林华介绍,大山顶村因为政策宣传认真及时、群众修路热情高,并且通过村尖刀班向前线指挥部争取,“以奖代补”公路由原来的20公里调整到25公里左右,涉及到11条通组公路8个村民小组。
抢抓政策机遇,大山顶尖刀班结合实际、充分谋划、主动作为,创新了工作模式,将公路修建的一切事宜“打包”给村民,由村民自行筹工筹劳,自拟修建过程中占山占田等补偿问题,并自行监督工程质量以及资金去向,尖刀班成员全力做好协调与后勤保障工作,提高了工作效率与群众积极性。
能人砌堡垒
有了政策,谁来让政策落地?大山顶尖刀班成员通过实地走访,在听取群众意见与本人自愿的前提下,让各小组的党员代表、致富能手以及村民代表当“包工头”,对公路路基与硬化全权负责。
“早动工、早享受,4月27号开的群众会,28号一大早就联系挖机就动工了。”在榨房坪组的施工现场,村民张昌银高兴地说道。据他介绍,这条路他与毛兴安、周甲太等五位村民带头修建,并自筹资金4万元,其余村民筹资金额按照协商自愿的原则。“这两天正是包菜、萝卜下秧时期,可是为了修路也只能等一等了。”村民周甲太有些无奈地说道。
“群众自筹7万元,其余的我来‘包屁股’,为家乡建设义不容辞。”茶条岭通组公路全长3公里,有蔬菜种植基地400余亩,是当地村民的产业路。但由于其路基基础差,一面临石山,工程量大,筹资困难,尖刀班成员不得已联系在恩施做生意的张悦军承头修建。
要致富,先修路。了解到政策后,2017年“脱贫标兵”朱敏便将这个好消息告诉了在外务工的邻居,并动员他们一起回来修路。“得到消息后,我特意请了半个月假赶回来。”在武汉打工的罗组树与朱敏一拍即合,像他请假回来修路还有4个人。经他们商议,按照每户3500元的标准筹资,多退少补。
“我是一名老党员,给村民带头做榜样是我的责任和义务。”巾帼不让须眉,红椿坝组女党员陈兰秀与吴冬翠挑起了修路的大梁。
路基整出来了,可是找谁来硬化又让村民犯了难,按照硬化标准,每公里需投入资金23万元左右,交通扶贫补偿的20万元根本不够。“我生在这里,为家乡做点贡献理所应当。”赋兴现代农业负责人黄兴军是大山顶的民营企业家,当村民找到他时,他毫不犹豫的就答应了。
板桥镇大山顶村“以奖代补”公路建设只是该镇的一个缩影,在其他村,各尖刀班成员履职尽责,认真谋划,为村民出点子、找思路,为板桥镇脱贫攻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涌现了无数党员、村民代表和致富能手等能人志愿者支持家乡建设的典型事例。
通讯员 朱芳明
总编:滕义 编审:田仁超 编辑:廖康庄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