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主席请印度总理
品尝了两种来自恩施的茶
一种是恩施玉露,
一种是利川红茶
然而你可能不知道的是
主席请印度总理喝的恩施玉露
出自这位8旬老人之手
杨胜伟
出生于1937年6月,
恩施职业技术学院退休教师、知名茶叶专家。
恩施玉露传承人杨胜伟获“国际硒茶大师”称号
2017年9月,杨胜伟被国际茶叶委员会授予“国际硒茶大师”称号;2018年4月,全程参与主持制作东湖茶叙用茶“恩施玉露”;2018年5月8日,被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恩施玉露传承人。
今天
让我们一起走进杨老60年的制茶人生
育人一辈子 桃李满天下
本想学好农业技术回报故土,一不留神当了老师,且一当一辈子。
1956年,杨胜伟初中毕业后,学习成绩优异,本可直接保送进入高中学习。但出身农村的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农校。理由很简单,祖祖辈辈务农,他知道农民生存有多艰辛,他要学点技术,毕业后回农村为农民做些事。就这样,当年9月,杨胜伟成为原恩施农校的一名学生。
3年的中专生活,杨胜伟成绩优异,表现突出。1959年5月,学习茶叶专业的杨胜伟在一片掌声中获知,自己经组织严格选拔,留校任教。9月,杨胜伟被派往浙江农业大学深造。4年之后,杨胜伟以优异的成绩本科毕业,谢绝了浙江农大的挽留,回到恩施。就为当初那句诺言:为农民做些事!
1963年,杨胜伟回到恩施农校,开始了他的执教生涯。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国人才稀缺。杨胜伟回到恩施农校后,除担任茶叶教学工作外,还兼任化学老师。
化学课作为基础课,常常是农学、牧医、特产等专业的几百名学生上大课。杨胜伟使出浑身解数,既兼顾不同班级的专业特点,又注重深入浅出便于操作。他上课表述生动风趣,板书漂亮整齐,操作明白易懂,内容深厚扎实。一个上午连续4节课下来,没废话,无重复,几百人的大礼堂鸦雀无声,没人交头接耳,没人打瞌睡。学生们用4个字评价他:“能说会做。”
当然,茶学课才是杨胜伟的本行,也是他一生的挚爱。
作为中等专业学校,培养的是面向农村、面向基层的专业技术人才,更加注重的是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因此,杨胜伟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注重身体力行,实验示范。
1988年初夏,恩施市举办茶叶培训班,请杨胜伟现场讲解指导。杨胜伟决定利用这个机会将学生带去观摩实习。在制茶车间,当时气温已经很高,4台杀青锅在熊熊大火的炙烤下,烫得空气似乎都在咝咝作响。学员们谁也不愿靠近,更不敢伸手到滚烫的锅里去翻炒鲜叶。杨胜伟把衣裤一脱,只剩下短裤背心,拉开架势,丝毫不顾逼人的热浪,边做边教。规范的动作、专业的技艺、清晰的解说,令现场的领导和学员们大开眼界。不一会儿,杨胜伟的汗水就从头淌到脚,他站的地方也留下一片湿印。
当时在场的时任市领导谭世湘多年后调任恩施农校校长,在一次全校大会上,谭世湘感慨道:我看杨胜伟是老师,更是一名制茶工人。那么热的天,又是高温作业,他全然不顾,全身的衣服都脱了,支起架子搞。农校的老师只有这样当,才带得出农村真正需要的人才。
重理论,更重实践;重言传,更重身教。杨胜伟的许多学生都能在生产一线独当一面。吕宗浩被杨胜伟视为最得意的学生,从农校毕业后长期从事果茶的研究推广,后来在州农业局负责全州茶叶发展规划制定、项目建设及生产技术指导等方面工作,被列入湖北省茶叶技术推广工作的“十大知名专家”之一。张强,现任州农科院副院长,在茶叶科研上的成果得到中茶所的肯定,州农科院也成为中国茶叶研究所的试验站点,一批又一批专家的到来,为我州茶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这只是杨胜伟众多学生中的优秀代表,而更多的学生都默默奋斗在农技一线,兢兢业业地“为农民做些事”。
执教38年,杨胜伟授业的学生多达3500多名,从省城到州城,从县城到农村,从厅级领导到乡镇站长,从行政干部到普通的农技人员,都能在杨胜伟的执教花名册中找到。他用一生中最美丽的时光讲述着“桃李满天下”的美丽故事。
三尺讲台容古今,方寸之间道乾坤。在一间教室里,杨胜伟坚守着他“为农民做些事”的初衷。只是年轻时的杨胜伟不曾想到,他会以这样一种方式来践行自己的诺言。
做茶一甲子 香飘山内外
第一次做茶是1958年的春天,这年杨胜伟是恩施农校茶叶专业二年级的学生,杨胜伟和全班同学到恩施园艺场实习。人多茶少,他们一天每人只能学搓一手玉露。就是这一手茶,开启了杨胜伟60年的传承之路。从此爱上玉露的杨胜伟利用周末,跑遍恩施城周边农村的茶厂,求师傅们让他搓上一把过过瘾。毕业时,杨胜伟已经是玉露茶制作的能手。
1961年,在浙江农业大学学习的杨胜伟得到机会,到一家龙井茶加工厂实习。勤奋好学、热爱劳动、真诚本分的性格特点,使工厂的师傅们对杨胜伟产生了好感。于是,师傅们便向杨胜伟传授了西湖龙井三大工艺过程的要领,以及制作中“抓、扣、抖、甩、搭、蹬、逼、捺、挺、磨”等十大手法。
一天上午,杨胜伟照例来到车间,看师傅制作龙井。不一会儿,师傅说:“小杨,你来搞两下,我去有点事。”早已迫不及待的杨胜伟立马接过手,有板有眼地炒制起来。等师傅回来的时候,发现其水平远非一个初学者所能达到的,不禁连连称赞。从此,杨胜伟周末和平时业余时间全都泡在车间里,师傅们也乐意让他试上一把。一个星期天中午,师傅们吃饭回来,看见杨胜伟抓住这个空档做出的龙井色泽绿润、扁平光滑,纷纷伸出大拇指,对他大加赞赏。
实习结束时,制茶学教授张堂恒评价:杨胜伟制作的龙井茶是所有学员中最标准的,完全可以独立带徒了。
1984年的春天,恩施市农业部门准备选派一批农技人员去杭州学习手工制作龙井茶,市政府安排了专门的经费。有人建议,恩施农校的老师杨胜伟是教茶叶专业的,他不仅对茶叶理论有深入研究,而且龙井茶手工制作技艺也很好,当年在浙江农业大学学习时就是全系做龙井的好手。于是,恩施市就在屯堡乡沙龙村茶厂开办了龙井茶手工制作培训班。仅用7天时间,15名学员在杨胜伟的精心培训下,每个人都做得相当标准。如此一来,既能结合本地实际,又节约了一大笔经费。其中吕宗浩、周家兴、杨荣凯等技艺尤其突出。后来,州内各县市的培训全都是他们去当教师,从而使龙井茶的手工制作技艺在恩施州境内得到了推广和普及,以龙井工艺为基础的扁形茶成为恩施州的拳头产品。
杨胜伟一边教学,一边学习摸索,不断提高自己的制茶技艺。到1972年,他积累了近50万字的讲义。1973年,他与陈先训主笔编写的《湖北省茶叶生产与初制》一书,由湖北省人民出版社出版。其中,“恩施玉露”一部分就是杨胜伟根据自己多年的生产实践经验撰写的,是关于“恩施玉露”传统制法的第一部工艺著作。1982年经杨胜伟充实修订后,《恩施玉露》被编入《湖北名茶》和《中国名茶》,后又被编入大学通用教材《茶叶制造学》,2000年12月编入《中国名茶志》。
2006年,杨胜伟带领科研团队,与润邦茶业公司联合攻关,完成了“恩施玉露新工艺新技术研究”课题,获得湖北省科技厅“重大科技成果”认定。为解决“恩施玉露”传统工艺制作规模小、产量低的问题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2014年,杨胜伟完成专著《恩施玉露》,首次提出加工“恩施玉露”的“工艺温度域”和“偶数法则”概念,系统地总结了操作技术。
明确指出:“恩施玉露”制作要把住“鲜叶采管”和“及时快速加工”两大环节;熟练掌握“搂、端、搓、扎”四大基本手法;紧扣“蒸、搧、抖、揉、铲、整”六大核心技术;谨记“冷热分明,正点投叶”八字要诀;掌握“稳、适、并、顺、高、小、转、轻、紧、不”十大技术要领,从而确立了“恩施玉露”传统制作技艺的理论体系,规范了操作技术规程。改变了“口诀式”授徒方式,转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群体传艺方式。这是一部里程碑式的专著,忠于传统,不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当年,杨胜伟被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恩施玉露制作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多年来,杨胜伟全身心投入到茶叶技术的推广与应用中,不辞辛苦到各地传授名优茶制作技艺,从茶树栽培、茶园管理,到茶叶加工、评审、冲泡、品饮,再到茶文化、茶营销等各个领域,无不涉及,为全州培养了一大批新型农民和茶叶技师。
如今,“杨胜伟”三个字不再是杨老师、杨教授、杨专家这么简单的含义。说起他,想起茶。他就是一个超级品牌,他为恩施硒茶代言。
2013年,在武汉会展中心农产品交易会上,杨胜伟身着民族服装,亲手演示“恩施玉露”的制作技艺,赢得现场观众阵阵掌声,展位上的“恩施玉露”产品顿时销售一空。在上海国际茶叶博览会和济南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省级以上代表性传承人技艺展示会上,他向国内外客商展示“恩施玉露”的独特手工技艺,赢得了广泛赞誉。他带领工人制作的“恩施玉露”被中国茶叶博物馆收藏与陈列,充分展现了一代“硒茶大师”风采。
“为农民办些事”的愿望实现得如此透彻!只是年轻时的杨胜伟不曾想到,实现这个愿望的方式与结果是如此的高大上!
退休了,该歇歇了?
杨胜伟也许从第一次做茶那天起,就没准备停歇下来。退休前,他还有星期六、星期日,退休后连这也没有了。
从1997年退休至今的20年间,还原了“自由身”的杨胜伟担任了45家单位和企业的技术顾问,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和茶叶专业技术人员36期,培训6772人次。县市随喊随到,茶企随喊随到,活动随喊随到,农民随喊随到。
当年,因为贫穷,自己上不起学。如今,60年过去了,还是因为贫穷,依然有人上不起学。杨胜伟要“为农民做些事”。
郑国胜曾是恩施市芭蕉侗族乡的贫困户,一家四口,爱人残疾。为了养家糊口,郑国胜去新疆摘过棉花、煮过酒、学过兽医……做的事情不少,但一家人只能在温饱线上挣扎。
2008年,郑国胜开始办茶厂,他先后从浙江、河南及本地多处请来师傅指导制茶,不仅没有赚到钱,反倒背了一身的债。2015年秋,他找到杨胜伟。来到郑国胜家,看到他家的贫困状况,杨胜伟下决心要通过技术帮助郑国胜脱贫。他先去看了郑国胜的几亩茶叶,帮助修剪、指导施肥,又反复磋商,帮助制订茶叶生产规划。并花了一天时间,请来两个泥瓦工,帮郑国胜建起了“恩施玉露”蒸青灶和焙炉。他对郑国胜说,明年春茶采摘的时候我来教你做茶。
第二年3月14日春茶开采,杨胜伟如约来到郑国胜家,手把手地教他制作玉露。5天4夜,每天做到深夜一两点钟。要知道,这是一位年近八旬的老人!
这一年,郑国胜家的茶与往年相比,价格大幅度提升,每公斤提高了几百元,当年郑国胜就赢利近20万元。这年冬天,郑国胜家翻修了厂房,添置了新的制茶机具,孩子上学也不用愁了,日子越过越好。2016年11月,恩施市农业局在屯堡乡马者大方茶业有限公司举办新型职业农民茶叶培训班,郑国胜在培训结业会上说:感谢杨教授教我制茶技术,让我能够发家致富。在这里我要当着大家的面向杨老师磕头谢恩!
杨胜伟及时劝阻,郑国胜向杨胜伟深深地行了一个躹躬礼。
就是在这次培训会上,郑永均现场请到杨胜伟为其茶叶生产把脉。在上山查看茶园的路上,79岁高龄的杨胜伟不慎崴脚,仍一瘸一拐地坚持到山顶检查完茶园后,才由人背着下山。如今,郑永均在杨胜伟的指导下,茶园发展到500多亩,并开始生产玉露茶。
今年3月27日,在利川市毛坝镇王丹和王恩姐弟俩的茶厂里,杨胜伟从早上6点多钟就开始指导制作玉露茶。到中午时分,杨胜伟胆囊炎发作,腹中剧痛,呕吐不止,不能进食。但玉露茶制作一旦开始,就不能中途停止。杨胜伟头冒冷汗,坚持坐在椅子上指挥大家制作,多次拒绝王恩送他去医院的请求,终于在晚上10点多钟完成了18公斤多的玉露茶制作。连夜回到恩施后,杨胜伟连续输液3天,才控制住病情。而这一天,王丹一家人以及赶来学习的当地农技人员全都学会了玉露茶的制作方法。18公斤干茶以最高单价每公斤2400元、批发价1200元的价格在一天内销售一空。今年以来,茶厂已生产200多公斤“恩施玉露”。
恩施市宝壶茶厂是一家为残疾人提供就业机会的企业,在杨胜伟多年指导下,研发出“恩施翠仁”,获中国茶叶学会“中茶杯”一等奖。
一招救活一个茶厂,这样的例子还很多。宣恩县椒园镇的余金云更是靠杨胜伟的一个电话解了难。2015年,余金云生产的高档茶颜色欠绿,香气不足,每公斤茶总比其他人的低200元左右。无奈之下,他拨通电话,向杨胜伟求助。杨胜伟仔细了解情况后告诉他,以后在制茶的最后一个环节,要低温多次反复长炒。第三天,余金云再次拨通杨胜伟的电话,高兴地说,现在他的茶不仅不比别人的低200元,每公斤还高出200多元了。
电话传艺,是杨胜伟繁忙之中最有效快捷的工作方法。生产季节,几乎每天都有电话向杨胜伟求教有关茶叶方面的问题,而每次杨胜伟都是耐心细致地予以作答。
老专家成了茶农们的贴心人!每每想起杨老师多年来对自己的帮助,恩施市芭蕉侗族乡村民蹇再鹏总是感慨万千,动情之处禁不住眼圈发红,热泪盈眶。他说:是杨老师改变了我的人生,改变了我一家人的命运。
如今,杨胜伟成了红人。有企业出50万元薪金请他合作,目的当然只有一个,利用他的名气赚钱。他丝毫不为所动,而当恩施职院请他回到学校非遗传承基地传艺时,他二话不说,受邀当天即投入工作。
他有一个想法,自己81岁了,只要还有能力,就要把老祖宗留下的宝贵遗产传承下去。而最好的平台就是这样专门从事教学科研的单位,在这里,他可以更好地向大家传承技艺。他说:玉露茶制作技术易懂易学,产品附加值高,便于大范围推广。这样既有利于玉露技艺的传承,更有利于农民脱贫致富。
多年下来,杨胜伟培养“恩施玉露”传统制作技师392人,培训技术工人196人。他还要把这个技艺传承给更多的人。
老牛自知夕阳晚,不须扬鞭自奋蹄。“为农民做些事”,杨胜伟一做就是一辈子。只是年轻时的杨胜伟不曾想到,一个小心愿和一个大时代会产生如此紧密的联系。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