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市原有"空壳村"经济收入稳定在5万元以上

多元发展做大集体经济

  ——恩施市原有“空壳村”经济收入稳定在5万元以上

  记者 彭信琼 通讯员 李慧玲 杨腾钦

助力脱贫攻坚,发展集体经济刻不容缓。因自然条件和历史原因,恩施市村级集体经济基础薄弱,发展受制约。

近两年来,恩施市突出党建引领,盘活农村“三资”,巧借市场主体、特色产业,打通多条收益渠道,172个行政村中,原有135个“空壳村”的经济收入稳定在5万元以上。

“1+X”工作机制

村里基础差,乡镇摊子大,村级集体经济谁来抓?这是长期困扰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问题。

面对困难不回避,恩施市委组织部主动协调财政、经管、发改、农业、水利等部门联合发力,乡镇办党委组织实施,村级党组织主动作为,共同探索集体经济发展实践路径。“一个部门牵头,若干单位发力,各个层级联动”的“1+X”工作机制初步形成。

恩施市共有172个行政村,每个村的基础条件不一,资源禀赋不同。

为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两年前,市委组织部在牵头对全市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情况全面摸底的基础上,制定“4222”推进计划,即2016年40%以上的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5万元,2017年、2018年、2019年分别以20%的速度推进,与精准扶贫工作同步推进。

“计划将集体土地和林地资源参股辖区旅游开发项目,但不知道怎么操作,怎么申请?”白杨坪镇麂子渡村支“两委”向镇上反映了他们的困惑。

“搭好舞台才能唱好戏”,平台支撑是关键。为解决类似麂子渡村的问题,恩施市探索建立农村综合产权交易平台、搭建市级财政资金统筹平台、健全村级经济发展平台,一个市设交易中心、乡设服务站、村设信息点的三级农村综合产权交易服务体系已见雏形。

行政村“三资”逐渐盘活, “零钱”变成“整钱”,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有了“本钱”。

“5+2”收益渠道

眼下,在白果乡瓦厂坝村,280余亩瓜蒌、贝母等药材已进入快速生长期,满眼绿色。

瓦厂坝村成立白果乡瑞康药材专业合作社,通过与恩施市忠容药业公司合作,该村每年至少有5万元的集体经济收入。

产业发展多元化是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增长的源头活水。依托茶叶、旅游业、养殖业等特色产业,以村社联营、入股分红实现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增长。

“腾龙水泥是大公司,将钱放在他们公司不仅收益可观还稳定,全村都放心。”芭蕉侗族乡天桥村党支部书记杨通平介绍该村“借鸡生蛋”的增收经。

天桥村将120万元集体经济积累以购买债券形式投资到腾龙水泥公司,每年固定分红18万元。

“城区的房子值钱,租房赚钱。”舞阳坝街道办事处耿家坪村地处城区,利用土地补偿资金修建商业综合楼后出租给市中心医院,每年可获得集体经济收入192万元。从1988年开始,龙凤镇龙凤村就“傍”住市化肥厂兴办村级集体企业,建成了自来水厂、宾馆、砖厂等村级集体企业10家,村集体固定资产达到3000多万元,村集体经济年纯收入超过100万元。

“既没有集体资产,又没有集体企业,我们就当好农户和企业的勤务员。”龙凤镇二坡村党支部书记蔡万银经常为6家农业龙头企业、6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协调土地流转等工作。通过为市场主体和农户提供合同约定有偿服务,该村年均可收入7万元补充集体经济。

除产业分红、投资收益、实体经营、资产收益、有偿服务五类增收渠道外,市级财政统筹1.9亿元产业发展资金投放到市场主体,按照6%获得股权收益,村集体与贫困户按照2∶8分享收入;另将685万元党费扶贫资金投放到市属国有企业,按8%获得集体经济收入。股权收益和党费扶贫资金收益预计每年可达342.8万元。一个“5+2”收益渠道如此形成。

“1+1>2”放大效益

“党的政策好,村里给我们做的都是实事、好事。”龙凤镇龙凤村每年从村级集体经济积累中支出18万余元,为全村学龄儿童、贫困户等群体购买意外伤害保险,为年满60周岁的老人集中支付新农合保险费用,龙凤村唐家坡组滕建桂老人对村支“两委”竖起大拇指。

村集体经济有了收入,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就有了充足的物质保障,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感召力自然增强。

村强还需民富。屯堡乡马者村发挥1500亩集体茶园的示范带动作用,辐射全村1000余户发展茶叶5000余亩,引进茶叶加工企业26家。在发展茶产业的基础上,发展民俗和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近百万人次,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800元,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村级集体经济逐步成为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增强了脱贫的信心,激发了农村经济发展活力,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战略支撑。”屯堡乡乡长马承恩用马者村的发展成就现身说法。

“总算把家底摸清了。”白杨坪镇洞下槽村“三资”清理后,通过司法手段收回被处置的500亩集体茶园重新发包,增收5.18万元。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同时,对村级财务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深入实施村账乡管、村级财务预决算和“四议两公开”等村级财务管理制度,管理程序更加规范,村级集体经济积累用到了明白处、花在了“刀刃”上,为基层社会治理奠定了良好基础。

“家中有粮,心中不慌。村集体经济有了收入,提升了基层党组织战斗力,更为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打下了坚实经济基础。”龙凤镇镇长程俊毅巧解了集体经济发展与基层组织建设“1+1>2”的数学题。

总编:滕义 编审:田仁超 编辑:廖康庄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