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警匪影视剧中,刑警面对凶残歹徒格斗制敌、短兵相见……这些画面总是扣人心弦。也正是这些惊险、刺激镜头让许多人对那些刑侦“硬汉”们敬佩不已。但在每起案件侦破的背后都有着默默无闻的幕后英雄,他们每日重复着现场勘查、尸检解剖等等细致而琐碎的事情;他们很少参与侦查破案,但却能为破案提供直接证据,他们不直接参与抓捕,却用科技手段锁定真凶,他们就是刑侦技术民警,他们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奉献自己的青春和各自的聪明才智。
今天,要讲述的故事,就是关于恩施市公安局刑事侦查大队三名刑事技术民警的故事。
“天坑中队长”胡自清
胡自清今年58岁,已在刑侦大队工作24年,是大队目前最资深的侦查民警。
他从事的“刑事影像技术”侦查工作,说起来很简单,就是照相;看起来也很轻松,就是按快门……只是,很多人都不知道,他每一次拧着相机钻入警车奔赴现场,都是对生理和心理极限的一次挑战。
1996年盛夏,七里坪发生了一起故意杀人案。胡自清赶到现场时,才知道受害人已被抛进天坑里。
那是一个极其狭窄的天坑,入口仅勉强能塞进一人。胡自清主动向现场指挥员请战:这儿就我最瘦,我下去!
就这样,胡自清一手握着手电,一手抓着相机,沿着狭窄崎岖的天坑一点点往下探,一直下降三十多米后才发现受害人的遗体!
当时已案发一周左右,遗体早已腐烂。呼吸着潮湿空气里夹杂着的恶心尸臭,胡自清悬在深不见底的天坑中拍照取证,又用备用绳索将受害人遗体捆住,抱着遗体,手脚并用一点一点往上升。
回到地面,精疲力尽的胡自清拖着打擅发抖的双腿,又拍完一组固定现场的照片,才在同事们的搀扶下,挪到一边休息……
从此以后,只要有下天坑的任务,胡自清都会主动承揽。久而久之,他就被同事们亲切地调侃为“天坑中队长”。
我们知道的是,胡自清至今已累计下天坑拍照取证9次;而我们不知道的是,胡自清每次出完这种现场,回去都要被家人“嫌弃”几天。
我们知道的是,“天坑中队长”是善意的尊称;而我们不知道的是,在那种极端条件下需要承受多大的身心压力!
24年里,胡自清出了数以千计的现场,却无法留下一张工作照;拍了数以十万计的照片,却没获过一次摄影奖……但是,他却用铁证让数以百计的犯罪分子受到了法律的严惩。
这样的故事,在刑侦大队还有很多,故事的主角就是我们身边的他们,只是他们不曾说,我们不曾问而已。
“提刑官”谭清斌
44岁的谭清斌,从警15年来一直在法医这个岗位上耕耘。
法医,在普通人眼里,是个很神秘的职业。而在刑侦战线,这个群体却是默默无闻的幕后英雄。
他们的战场没有硝烟,却与子弹刀锋相伴。他们或为侦查破案寻找无声证据,或为案件定性给出专业意见……每一起案件背后,都有他们艰辛的付出。
2013年10月,凤凰城小区发生一起入室盗窃案。犯罪嫌疑人非常狡猾,现场几乎没有留下有价值的线索,案件一度陷入僵局。谭清斌锲而不舍,冷静分析,耐心寻找,终于从一个缝隙里面提取到微量物证,直接锁定犯罪嫌疑人。办案民警以此为突破,很快将一个5人盗窃团伙一网打尽,并顺藤摸瓜侦破系列盗窃案45起,追回赃物总价值近20万元。
15年来,谭清斌共出了1600多个刑事案件现场,出具法医鉴定书2500余份,无一例失误;15年来,谭清斌累计被嘉奖近20次,成为了知名“提刑官”!
简单的数字,视觉的冲击,是最有力、最真实的证据。而作为刑警,往往数据能说话、证据能定罪。
“法证先锋”邓贵斌
36岁的邓贵斌是刑侦大队专门从事刑侦痕检技术工作的一位普通刑警。
痕检工作,是利用案发现场支离破碎的线索和蛛丝马迹,洞察作案动机,还原犯罪嫌疑人的真实面目。不同的作案现场反映不同的形体和心理特征,这考验的不仅是专业技术,还有意志力。
2015年4月某天,白杨坪乡连发三起入室盗窃案,却因证据不完整,侦查毫无进展。没过几日,白杨坪乡又发生一起入室盗窃案,正在休班的邓贵斌连夜赶去,对现场仔细勘查并找到有力证据,通过一个通宵的比对,锁定了犯罪嫌疑人关某。正是凭着扎实的现场证据,顽固的嫌疑人关某最终被零口供起诉。
五年来,邓贵斌出勘各类现场400余起,出具鉴定书50余份,通过现场痕迹破获案件250余起,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新时代“法证先锋”的真正内涵。
编审:刘 红 编辑:胡良志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