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通讯员 胡俊杰 甘武)到恩施来旅游的游客,常会翘起大拇指赞叹:“土家族真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而在恩施民间则流传着“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的俗语,这也是恩施各族人民能歌善舞的真实写照。
“文化力量·民间精彩”,6月28日,由恩施市委宣传部、市文体新广局主办,恩施市文化馆承办的恩施市第四届群众广场舞展演在恩施市体育运动中心隆重举行,来自该市各乡镇和城区街道办的25支参赛队伍载歌载舞,为州城人民和外地游客献上了一道精彩的文艺大餐。
近年来,恩施市文体部门结合省、州《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要求,以推进该市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为抓手,按照“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要求,大力实施文化惠民、文化育民、文化富民的精准扶贫政策,充分利用自身行业优势,深入挖掘传统文化,打造特色赛事活动,注重文化体育与旅游的有机融合,在全域旅游发展上积极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
挖掘传承传统文化,促进全域旅游发展
初夏时节,行走在恩施市的青山绿水间,扑面而来的田园风光让人对这里的居民心生羡慕。在这片仿若世外桃源般的土地上,行之所至,目之所及,处处都是歌的海洋,舞的世界。
恩施市历史悠久,在漫长的历史发展潮流中,巴文化、楚文化、蜀文化、汉文化在恩施不同历史时期相互影响,融汇交贯,形成了积淀丰厚的传统文化。把“恩施扬琴”、“恩施耍耍”、恩施山民歌等民间表演艺术与旅游文艺节目相融合;把西兰卡普、土家服饰、傩面具、根雕、木烙画等民间手工艺品与旅游工艺品打造相融合;把油茶汤、炕洋芋、恩施油香、土家烧饼等地方传统小吃与旅游特色美食相融合;把摆手舞、抵扁担、高脚竹马、翘旱船、陀螺、踢毽子等传统体育项目与游客互动项目相融合;把土家女儿会、土家婚俗、哭嫁等传统民俗与旅游体验游相融合;把传统古村落、历史文化名村建设与影视拍摄项目相融合……坐拥丰富的文化资源,恩施市把做强文体事业作为一项实实在在的惠民工程,不断推动文化与旅游的深度发展,以文化充实旅游内涵,以旅游弘扬地域文化。
2015年10月28日,具有“国际范儿”的中国热气球挑战赛暨恩施大峡谷热气球旅游节在恩施大峡谷开幕。全国各地30多位顶级飞行员参加了比赛。本次活动的主办单位以“1+N”模式同步推出“好吃佬”美食节、“桃花朵朵开”相亲会、音乐帐篷节、“峡谷靓影”摄影大赛、“千人自驾游鄂西”等特色主题活动,形成为期一周的“体育赛事+文化旅游”的嘉年华会。
2016年7月17日,5省318名自行车运动好手云集恩施市新塘乡木栗园村,在4.4公里的盘山公路上演绎了一段非同寻常的“速度与激情”。大赛的圆满举办,成为了推介恩施市独特风景和地理环境的有利契机,让全国骑行爱好者、旅行爱好者对壁挂天路有了更多的了解。央媒晒图、腾讯航拍、网络热议,众多文人、骑友、驴友相继前来采风创作、挑战天险,“壁挂天路”走红了,现如今,每天都有外地人到村里来,从宣恩县嫁到木栗园的陆雪松开起了农家乐,一年下来,接待的游客超过千人。
恩施市盛家坝乡二官寨村,过去是全乡最穷的一个村,也是全乡最晚通公路的村。2013年,全村人均收入只有2180元,基本处于贫困线上挣扎的状态。近年来,乡党委政府在文体部门的支持下,注重了传统文化的发掘,实施了传统村落的申报,并编制了小溪文化旅游发展规划,以二官寨为中心,打造“人文盛家”的品牌,相继举办油菜花节、插秧节、首届黄牛文化选美节等等,通过一系列措施,聚集了人气,提升了名气,带来了财气。村民们通过开设农家乐、小商铺、摆设小摊等方式,成功致富。2016年,盛家坝乡年接待游客达10余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2000万元大关。如今,二官寨村已经实现整村脱贫,文化旅游产业已经成为该村的支柱产业。
狠抓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和谐文化风景
每天下午,在白杨坪镇麂子渡村村委会旁的文体广场上,村民们就会自动聚拢到一起,男的唱起山民歌,女的跳起摆手舞,间或也会跳上一段广场舞,孩子们在一旁嬉戏追逐,大家怡然自得,乐在其中。
为推动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发展,近年来,恩施市加大投入,各种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基本形成了市、乡、村三级服务网络,促进了城乡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发展。
加快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打破“贫困文化”固有的平衡与封闭。不断增加公益性文化投入力度,切实加强贫困地区图书馆、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和提升贫困地区文化基础设施条件和服务水准。
近年来,恩施市建成了17个乡镇综合文化站、58个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00余个村级文体广场;投入1200万元建成了607家农家书屋;投资300万元建成了150个文化资源共享工程村级服务点;投资5000万元完成了“村村响”“户户通”阶段性任务……
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夯实,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得到空前发展。据统计,全市年均举办各类群众性文体活动近800场,完成“送戏下乡”演出150余场,送电影下乡6000余场,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2017年,恩施市文体新广局制定了贫困村文体基础设施建设计划,计划投资126万元用于乡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投资337万元用于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投资262万元为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配送文化设备、投资80万元为沙地乡、板桥镇等乡镇自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投资95万元为各乡镇(街道)配送健身路径器材。目前,已经实施了部分文化设备的采购工作,为172个村购置了广场舞音响,为沐抚办事处、芭蕉侗族乡、舞阳坝核桃坝村分别配送了价值2.5万元的音响设备,为沙地乡花被村配送了3000元的莲香道具。
培养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的新型农民,恩施市积极开展文化艺术辅导培训工作,提升基层群众的文化艺术素质,进而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实现从根本上脱贫。全市各级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每年举办各类培训活动达100余期,年培训人员5000余人次。其中市文化馆 “百姓大课堂”实施5年来共举办公益性辅导培训近200期,培训文艺骨干10000余人次。2016年5月以来,市文化馆积极开展莲香舞的推广和培训,目前,在恩施城区的大街小巷,随处就能见到爱好者“打莲香”的身影,莲香舞在恩施城乡得到了空前的弘扬与传承
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一道和谐的文化盛景,将城乡紧密相连,让人们心手相牵。
打造优秀文艺团队,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团队是文化活动的载体。在发展本地文化事业的过程中,恩施市从文艺团体建设着手,以成立和打造文艺团队为抓手,让文艺的力量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动力之一。
为适应改革发展需要,2016年8月,原恩施市文体局、广电局合并组建了恩施市文化体育新闻出版广电局,经过近一年的运行发展,现已形成合心、合力、合拍的良好工作局面。
据统计,恩施市现有社会文艺团队119支,社会文艺骨干3338名,他们通过广场舞、腰鼓等健身娱乐活动,带动全市群众健身娱乐。此外,已经发展文化志愿者100余名,他们协助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文化遗产保护、公益性培训等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2017年以来,恩施市非遗中心积极组织实施送戏下乡、送戏曲进校园活动,目前已经在全市部分乡镇开展演出46场。目前,全市立项保护的“非遗”项目共计65个,其中国家级项目4个,省级项目12个,州级项目26个,市级项目65个。已公布传承人78名,其中国家级传承人2名,省级传承人7名,州级传承人17名,市级传承人58名,国家、省、州、市四级非遗名录体系和传承人体系已基本建成。
2017年2月,由恩施市文化馆词作家谈焱焱作词、杨军作曲的宣传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的原创歌曲《浩然正气之歌》在当期《歌曲》杂志上刊登,并被列为该期要目向读者重点推介。由谈焱焱作词、洪凯作曲的留守儿童题材歌曲《家里有妈妈》在恩施电视台播出并引起社会强烈反响。此歌获得了省委宣传部“湖北省文艺精品创作扶持专项资金”支持。
通过举办内容丰富多彩、别开生面活动带动地方特色文艺发展,引导和扶持土生土长土香土色的民间艺术队伍,策划开展特色鲜明、文化内涵深刻的相关系列活动,充分展示壮乡独有的民间民俗特色及本土文化,使民族民俗优秀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今年4月,由红土乡一帮农民自编自演的薅草锣鼓《太阳出东海》参加了由中国文联、河南省政府、中国民协在河南省开封市主办的中国(开封)清明文化节暨全国民歌展演活动,精彩高腔演唱与轻快的花锣鼓伴奏,获得了现场游客与专家的一致好评。
据悉,恩施拟计划引进一批请国内有较高知名度、影响力的文化旅游名家或文化产业领军人才,再结合本地业内资深人员组成恩施市全域旅游专家咨询团队,进一步理清全域旅游发展思路,进一步传承、弘扬好恩施悠久厚重的文化资源,进一步提升好恩施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发挥好文化旅游产业在恩施“供给侧改革”促生产、保增长方面的巨大作用。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