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不论好歹,价值有多大,少则几万字,多则几十万字,从创作到出版社编辑出版发行,要付出多少辛劳,损失多少脑细胞,连自己也不清楚。
一本书,是作者指尖行走键盘或纸笔间,像拾谷粒一样,一粒一粒拾起,堆积而成,书是勤与智的凝结。著书立说,苦并快乐着!
路遇友人,喂,听说你最近出了书,也不送我一本看看?要送的,要送的,我当面应付道。
其实,在要求送书的朋友中,有的并不是喜欢我这么一本土的不能再土的破书,只是随便说说而已,不是真心想要读,当然也有真心想要的。
有许多亲人朋友,他们不要求我送书,而是主动要买,还说,你出一本书不容易,多少年的心血,又是自费的,怎么好意思让你白送呢,这好像工人生产出来的产品,农民耕种出来的粮食,厨师烹饪出来的宴席,能理直气壮的说,送我几件、几斤、几席吗?精神产品与物质产品,都不能无偿索取,真的喜欢,就应该去买,这也是对劳动的尊重。体贴入微的话语,让我心生感动。正是因为这种善解人意,才会使我这个只有小学文化的草根文学爱好者,得以继续前行。
我也有算小账,好几年的辛勤劳动,外加几万元的出书费用,如果有真心鼓励支持本土草根文学爱好者的朋友,他也许不在乎低于一包中华烟价的书钱,而对我来说,积细流,虽成不了江河,但也极少成多,起码不会被雁过拔毛,剩下赤裸。
当然,我不主动送书的真正原因,并不完全出于吝啬和算小账,而是一位朋友给别人送书的尴尬,触碰了我的心底。这位朋友出版了新书,很是兴奋,作为礼品,给要好的朋友一一奉送,但时隔不久,却偶然在废品收购站的废旧书报堆里,发现了自己作品,拾起来翻了翻,竟然还是签了名的书。敬请XXX雅正的字样,就像一条条毛毛虫,直往心里钻,怪不是滋味。更有甚者,你当面送书,他转眼往垃圾桶里一扔,好心当成了驴肝肺,所以,我得出结论,书不能随便送人,除非是你值得奉送的人。再说,书送给不喜欢读书的人,岂不是一种累赘和负担,或强人所要吗。
什么东西,只有自己付出了,还有真正需要的人,才觉得珍贵,才会珍惜。
社会上有一种索要书的惯性,也许并不是读书人吝啬那么几个书钱,而是出书人惯出来的思维定式,书一经出版,在出书比读书人还要多的当下,除了一一奉送,还能往哪里去?
你看各家超市卖场,哪里不是人流如织,门庭如市,唯有书店凄凄凉凉,冷冷清清,何许不是读书人少了,而是网络书籍冲淡了书市。
其实,读书有读书的乐趣,还有受益,至少在寂寞、空虚或闲暇之余,有一种精神慰藉,平静内心,不至于想入非非。
有人把读书归结为几大好处,刺激神经、扩充词汇、增加知识、平静内心、免费消遣。至少读书可以保持大脑的活跃和健康,那是肯定的。喜爱读书之人,不在乎送与不送,只要自己如意,就会设法“猎取”。
送与不送,各持已见,名家有名家的观点,草根有草根的想法,送与不送,还得视情拿捏,反正我是不会给别人随便送书的。
(编审:滕义 编辑:胡蓉)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