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车改革一直是近年来为社会所密切关注的问题,随着当前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不断深化、社会化交通服务逐步改善以及家庭用车快速普及,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社会和客观条件逐步形成。近日,中央印发《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明确要求,全国党政机关取消一般公务用车,并对公车改革提出了具体实施路径。有分析人士指出,车改新规获得了社会舆论的一致好评,贴近实际,全面而又广泛,力度很大。但是同时也带来了一些疑问:数以百万计的公车如何取消?干部车贴补助标准如何制定?会不会形成其他形式的浪费和特权?这些问题群众依然十分关注。
近年来,一些部门和地方在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面已经进行了不同形式的探索。在公车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和解决之道,在一些试点地方实际上也进行了解答——用制度牢牢锁住车门。公车的膨胀的原因究其根本,是失去了制度的规范,不按级别或单位人数配备公务车辆的情况屡见不鲜。由于各类公车数量的急剧膨胀以及私用滥用问题突出,公车产生的浪费越来越大,制度改革和落实势在必行。这里的制度改革,不仅是指单位对公车管理的制度,其对公务车辆整体的划归和规范控制也在考量之中。
用制度锁住车门,首先在制度的设计上要贴上“民意”标签,印上“民智”印花。制度的制定和改良,必须符合当前社会的实际情况和人民大众的意志。在费用方面,公车开支过大,行政成本居高不下,并由此滋生公车私用等各种腐败问题,一直是为社会所诟病,人民群众对此感受颇深。所以应当广泛的听取群众意见,科学安排车补,车改后补贴怎么发,补助如何到位,群众应当有发言权,干部是经常走访群众、下基层、参加会议,还是“深居闺中”足不出户,都要成为相关出行补贴的重要考量因素。
用制度锁住车门,其次是要进一步加强制度的制约力度。显然,从买车到用车,缺乏制约的权力,才是公车滥用背后的罪魁祸首。换言之,公车浪费的实质不是个经济问题,而是个权力问题,资金糜费只是果,而权力滥用才是根本之因。因此,要真正使公车改革能彻底进行下去,就不能只盯在公车浪费的后果上,而要追本溯源,穷究其权力源头——公共资金的管理、分配和使用。要进一步加强纪检监察部门对各部门单位公车购买、分配、运行和补贴发放的监督力度,深化责任追究制。切实抓好权力规范这个关键,从公共资金使用、监督等制度源头,“套牢”行政权力寻求自我服务、自我利益化的冲动,才能切实管好权力运行,使公车改革政策落到实效。
最后,制度的最终落实还不能仅仅局限于公车的改革方面,这只能成为权力制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实际上,关于公务用车的配备使用制度国家有关部门早就有明文规定,如排气量、使用范围等,但这些规定长期以来在一些单位一直名存实亡,并没有得到很好贯彻执行,究其根源,是一些单位和个人不正确的权力思想作祟。领导和部门的权力过大,即使进行公车改革制约,部分领导也利用其影响获得“优待”,公车改革必须注意到这些现象,对领导的部分权力形成制约,由纪检部门和群众部分组成广泛的监督。由此,公车改革才能顺利的推行。
应该看到,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在某种意义上是一场复杂的利益博弈,其历经十几年的改革实践,目前仍在不断探索过程中,因此,公务用车制度改革不仅仅是对公务用车方式的调整改变,也是对各级领导和权力部门是否规范、合理地行使公权力的真正挑战。公权力是人民群众赋予各级公共部门的公共管理权力,而公务车的配备和使用涉及纳税人的公共利益,涉及党风廉政建设大局,任何企图用这一权力来维护既得利益,进而谋取个人或小集团私利的行为都是对公权力的亵渎和滥用。因此,公务用车制度改革也是一场洗涤干部特权思想的心灵革命。( 黄智超)
编审:陈竹 编辑:张正宿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