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山变“钱山” ——前山人眼中的前山村之变

通讯员邹明镇 李振羽

恩施市大峡谷风景区管理处前山村,四周80%的边界均为悬崖峭壁,交通十分不便。这里,也是恩施市深度贫困村之一,2014年贫困发生率46.3%。

2020年底,283户826人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出列,整村实现脱贫摘帽,人均纯收入从1000多元上升到10000余元,年收入超10万元的多达50余户,前山村变成了名副其实的“钱山”村。

脱贫是什么?8年的精准扶贫改变了什么?在这里,每一位前山人对这些问题也许有着不同的看法和答案,但一致的是,这里的幸福生活画卷正徐徐展开,前山村的村民在小康的道路越走越快。

老党员张家裕眼中的前山之变:公路心路小康路 路路皆通

四通八达的交通路网

四通八达的交通路网

66岁的张家裕是土生土长的前山村人,也是一名有着3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在他的眼里,前山村之变,是公路的修通,带来的生活水平提高、生活条件的改善、农民收入的增加。

沿着盘山公路穿过恩施大峡谷,前山村就在峡谷的背面,距离恩施城区60余公里,平均海拔1750米,属于典型的高寒地区,自然环境十分恶劣。

“一出家门就爬坡、山高坡陡石头多”是当时交通难的真实写照。

村子西面,有一道落差300多米的瀑布,绝壁的密林中隐约可以看见一条羊肠小道,这是上世纪90年代前,前山村村民出行的道路之一,这道瀑布也因是运输木料唯一选择而被称为码料溪瀑布。

码料溪瀑布

“木料只能从瀑布口放下去,河里有人接。”张家裕说,原来村民们卖木料时,只能趁下雨天让木料顺瀑布而下,通过河流涨水的浮力运出大山,码料溪也因此而得名。

或徒步穿越大峡谷,或从码料溪绝壁小道顺崖而下,前山村村民要到大峡谷集镇,只有这两条路。无论选择哪条,运输都只能全靠骡马驮运和人力挑背,从前山村到大峡谷集镇往返通常需要一整天。

交通,一直是困在前山村民们心头的一块大石,打通路、修好路成为一代又一代党员干部的心愿和使命。

张家裕清楚地记得,上世纪90年代,时任村党支部书记李玉录带领村民们用了3年的时间,穿透悬崖绝壁人工凿通了出村的唯一一条公路,2009年硬化完成。

进村路修通了,老百姓的心路也随之连通。大家心里都明白,要致富,先修路。从那时起,村里便掀起了修路热潮。

张家裕还记得,他和小组的村民们连续17年致力建设和维护村民小组连接村委会的10余公里公路。没有资金,就靠各家自愿筹集;没有机器设备,村民们就肩挑背驮、锤砸斧凿。

随着精准脱贫攻坚战的打响,前山村的路越修越长、越修越好。

修建以奖代补硬化公路12条29.81公里,完成2条通畅工程建设,修建以奖代补泥结碎石化路23.4公里。2019年底,一条条公路连通了前山村的各个村落。

“以前都是泥巴路,下雨天都不敢出门。现在路修好了,经济作物的销路再也不用发愁了。”张家裕看着一条条道路干净整洁,脸上溢满了笑容。

易迁户彭先付眼中的前山之变:新家新貌新生活 处处皆新

正在整理货架的彭先付

5月8日一大早,家住前山村撒金坡集中安置点的彭先付就忙碌了起来,将村民需要寄件的包裹打包送往集镇,再从集镇将最新的包裹运回村里。

干净利落地将寄件包裹打包,麻利地装进车内摆放整齐,将易碎物品分门别类固定好……整个过程行云流水。

撒金坡集中安置点于2018年建成,紧邻前山村委会,几百米处就是村卫生室和学校。

谈到这两年的新生活,彭先付总是抑制不住嘴角上扬——新房子干净、敞亮,生活用品一应俱全“新生活,像火炉的火一样旺!”

过去,彭先付一家4口居住在距离前山村6公里外的三家坪组,入户只有一条毛公路,条件艰苦,种植的中药材也因交通不变,收入微薄。

安居才能乐业。住得好了,彭先付奋斗的心气也更高了。搬到集中安置点后,夫妻俩开起了小卖部和快递超市,每月有了固定收入,开上了小汽车。家中还种植了中药材,农忙时夫妻俩还会在周边务工。

“现在一年收入5万元没有问题。”算起自家的经济账,彭先付信心满满。

彭先付整理快递货架

和彭先付一样,全村134户370人都搬进了人均25平米的新居,通村入户路修到了家门口。搬进新居,村民们住得更安心,过得更舒心,对脱贫致富的未来也更有信心。

搬家,搬的不仅是位置,更是向着美好生活的出发。如今,走进易迁安置点,一个个院落宽敞、干净、整洁,不仅是通路、通水、通电、通网络、通有线电视,医疗教育配套齐全,还配建菜地、附属生产用房、猪圈、公共服务用房、垃圾收集设施。

搬新家、立新业、谋发展,前山村搬迁群众的幸福新生活正在开启。

村书记孙国艳眼中的前山之变:富业富民富乡村 人人增收

药材基地

马铃薯基地

5月的前山,碧空如洗、青山苍翠、草木葱茏。漫山遍野的大黄、川贝母、牛膝、党参等道地药材茁壮成长,空气中仿佛都飘散着阵阵药香。从合作社的加工车间到连片中药材种植产业基地里,到处是一片繁忙景象。

前山村林地覆盖面积大,高山气候明显,冬暖夏凉、地域广阔、土壤肥沃,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产业发展提供良好基础。

产业兴,则乡村兴。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前山村村干部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发展“一长两短”产业,全力打造集中连片的药材和蔬菜基地。

走进村党支部书记孙国艳的种植基地,大面积覆膜种植的马铃薯,从空中俯瞰,一垄垄的马铃薯线条流畅,横竖弯曲有序,与道路、山峦等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田园画卷。

据孙国艳介绍,为优化产业结构,他经过多方考察从红土乡石灰窑引种适合当地气候种植的马铃薯,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不仅增加了农民收入,更提高了农民发展产业的积极性。

不仅如此,为了带动当地更多村民吃上“旅游饭”,在大峡谷景区开发后,孙国艳还牵头成立景区轿夫公司,带动就业132人,2019年人均收入达8万余元。

村干部带头示范和企业的带动,更加坚定了村民们谋发展的决心与信心。

今年50多岁的吉诗琼原是一名建档立卡贫困户,曾经的年收入只有几千元。随着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在村干部和合作社的带领下,他开始发展牛膝、大黄等中药材种植。“年收入20万不成问题。”看着地里长势喜人的药材,笑容绽放在吉诗琼的脸上。

村里有特色产业,家家户户有致富门路。如今,前山村成立村集体经营公司,将东西部扶贫协作项目三家坪冻库出租给当地市场主体,公益林补贴以及河坪水厂租金,有望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0万元。

龙头企业1家,种养殖合作社6家,民宿产业5家,发展中药材、蔬菜等约12000亩,网红导游、农民主播等新职业不断涌现……

百业兴旺,迈上小康路的前山人正向着乡村振兴快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