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小康)硒都扬起小康帆——恩施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跨越发展之路

8月26日,五峰山隧道工程现场,钻机轰鸣,掘进正酣;金山大道的控制性工程金山大桥有序推进,金山大道主线路基已基本成形……

1—6月,实现固定资产投资83.31亿元,同比增长21.6%。受此拉动,该市上半年经济破冰前行,总体向好,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9.16亿元,继续领跑全州。

州城一角

回望过去,5年华变。

过去的5年,恩施市勇当建设首善之区责任,砥砺前行、累创佳绩。2015年,在全省29个生态功能类县市中,恩施市县域经济排位跃居第一。

5年间,恩施市紧盯目标,坚守绿色发展底线,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历史性突破,6个主要经济指标提前一年实现翻番(较2010年)。

这5年,恩施市立足生态,以创新为引领,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美丽恩施。城市更净、更美、更畅、更静,城市美誉度、承载力对外形象得到极大提升。

这5年,精准扶贫、“六城”同创、龙凤试点、重点项目建设同步推进,农村靓了、城市美了,试点变化翻天覆地。

这5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国家园林城市”“省级森林城市、卫生城市、环保模范城市、文明城市”先后花落恩施市。

……

统筹城乡、产城融合。该市以“绿满荆楚”为契机,以八大生态走廊为载体,推进产城融合,打造生态走廊。

近3年,累计融资32亿元,打造乡镇“一小时经济圈”,构建“一乡一业”产业格局。

2015年,恩施市累计实施城建类重点项目112个,完成投资98亿元,完善城市功能,宜居、宜业、宜旅品质不断提升。

5年来,该市民居改造累计达到3.6万户,新增新农村示范村14个、总数达到119个。

5年来,恩施市以项目为抓手,依托生态资源优势,不断延伸产业发展链条,加快绿色、可持续发展,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

去年,恩施市成功创建全国蔬菜、茶叶绿色食品基地20万亩,对120万亩特色产业基地实施改造升级,绿色、有机食品认证产品达到51个;恩施富硒茶品牌价值突破10亿元。

景区观光游、乡村休闲游、养生度假游带动全市30万余人吃上“旅游饭”,恩施向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区迈进。

试点一角

杨帆起航、全面小康。

按照“六个精准”的要求,恩施市始终紧盯精准脱贫目标,各级责任上肩,精准发力,携手筑梦,决战贫困。

挂图作战,立“军令状”。书记、市长挂帅出征,对“五个一批”落实单一领导负责制,将恩施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与精准扶贫作战指挥部合二为一,精准扶贫责任实现全覆盖。

以“五个一批”为抓手,该市因村因户制订脱贫措施,让资源整合、产业扶持、干部帮扶到村、到户,以产业扶贫为支撑,着力提升贫困户的自身造血功能。

恩施市将易地扶贫安置点布局在中心村、特色产业带、乡村旅游区周边,并精心安排脱贫项目,实行“精准滴灌”,确保搬迁对象“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

市、乡、村三级相应制订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战图,各级精准扶贫工作任务落实到村项目、精确到户、责任精准到人,坚决打赢易地扶贫搬迁攻坚战。

5年来,贫困人口由“十一五”期末28.8万人减少至10.49万人。该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250元增加到8310元,年均增长15.7%。

牢记总理重托,率先脱贫摘帽、实现全面小康,在扶贫搬迁、移民建镇、退耕还林、产业发展等方面创新、破题。龙凤试点创新、发展的脚步从未停止。

不断创新,盘活土地资产,龙凤试点引导农户依法对山林、土地、宅基地等农村产权进行交易,推进土地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产业发展遍地开花。

创新引领发展,创新激发活力。以3个总体规划、23个专项规划为引领,龙凤试点累计实施项目135个,累计完成投资40.17亿元,试点面貌焕然一新,试点建设成果丰硕。

2013年以来,龙凤试点农村居民收入由4185元增加到8274元,八成农民告别贫困。

值班总编:杨承佳 实习编辑:陈红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