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小康)精准发力铸新篇——458模式的恩施探索

记者 童秀清

休闲广场宽敞大气、绿树环绕,农家新楼整齐划一、舒适漂亮,到户公路干净平坦、四通八达,搬迁村民幸福洋溢、多年梦圆……在恩施市龙凤镇双堰塘中心社区,记者感受着移民新村的崭新风貌。

恩施大地,处处呈现喜人变化,截至2015年底,全市贫困人口由2010年初的20.89万人减少到10.62万人,减少贫困人口10.27万人,减贫49.2%。

安居梦,在这里实现

“搬出来后,种地、吃水、行路方便了,赚钱更容易。”徐贵姐是红土乡大岩村黄家台组扶贫搬迁户,今年拎包入住居住、就业为一体的“幸福庭院”。

居住条件恶劣、基础设施不足、特色产业缺乏,没有发展变化,年轻人待不住,这成了不少贫困户的噩梦。

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根据贫困户自身条件、产业基础等因素,恩施市将贫困户安置点布局在中心村、特色产业带、乡村旅游区和产业园区周边。

因地制宜,把安置点打造成中心村庄。2016年,恩施市计划新建集中安置点131个,安置贫困户3226户10051人,其中集中安置1940户6045人、分散安置1286户4006人。

实施生态搬迁扶贫,该市2363户搬进宜居新家园,从根本上解决了移民群众的居住难题和出行不便的问题。

“这日子,比城里人不得差。”84岁的老党员向红兵鉴证着双堰塘的变化。

畅行梦,由这里延伸

“吃上自来水,走上水泥路,用上稳定电。”恩施市屯堡乡大树垭村谭三坝的贫困户黄世权看着眼前穿村而过的硬化路,,喜不自禁。

基础不强,扶贫成空。为筑牢脱贫致富底盘,大树垭村从解决群众出行难、饮水难、用电难、等突出问题入手,建标准化水厂1个,增容变压器6台主,改造24户特色民居。

2000多人的饮水解决了,公路修到了家门口,村民腰包鼓起来了,村容村貌大变样……恩施市芭蕉侗族乡二凤岩村村主任罗彬笑得合不拢嘴。

在实施精准扶贫过程中,芭蕉侗族乡变“输血”为“造血”,整合资金860万元,加快产业发展,加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

资源整合、整村推进、连片开发。恩施市整合扶贫专项、交通建设、革命老区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少数民族发展、农田水利建设、烟叶基础设施建设、以工代赈、农村电网改造等资金8亿多元。

围绕改善贫困村、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基础条件。改造农田水利59处,新修、改扩建、硬化公路620.7公里……恩施市行政村通畅率、客运班车通达率、贫困户通电率、行政村互联网覆盖率均达到100%。

致富梦,从这里起飞

从屯堡向沐抚办事处前行,只见幢幢特色民居矗立公路两侧,过往游客川流不息,这里的贫困户吃上“旅游饭”,走上致富路,年人均纯收入突破1万元。

恩施市在精准扶贫工作中持续发力,出台《关于发展生产脱贫一批的实施意见》,为产业扶贫工作提供遵循。

按照“六个精准”“五个一批”的要求,结合精准扶贫“458”模式,该市全年统筹各类专项资金21.16亿元实施“八大扶贫工程”;以2.8亿元产业发展基金、9300万元县域经济调度资金建立资金池,协调银行按1:5的比例放款,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芭蕉侗族乡的茶叶,沐抚的旅游,新塘的烟叶,三岔的土豆,盛家坝的黄牛……

凸显特色,多元发展。围绕“烟、茶、果、畜、药、菜”六大产业,该市按照“一村一品”建设模式,打造特色产业专业村,48个整村推进村投入产业扶贫资金3187万元,实施扶贫项目57个,新发展特色产业基地11万亩,特色养殖16.26万头(只)。

充分发挥市场和社会力量。恩施市构建社会化扶贫大格局,80家“规上”企业、137家“限上”企业、83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结对帮扶全参与。

“包保帮扶”。145个重点贫困村实现驻村工作队和选派第一书记两个“全覆盖”,中央、省、州、市、乡机关400个、9154人参与结对帮扶。

聚焦机制创新,提升帮扶实效。恩施市注册登记各类电商企业、服务企业超30家,网店、微商1500家,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21个,从事农村电商产业人员超1万人;建立“两社两司一卡一库一平台”,对全市贫困户和新型农村经营主体发放贷款总额度1亿元。

精准扶贫,持续发力。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恩施全市上下同心所向,追逐梦想。

值班总编:杨承佳 实习编辑:陈红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