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朱芳明
人们常说“吃亏是福”,可生活中却少有争着吃亏的人。修路出3万、建水池铺管网1万多、改善低电压1万多……细数每一件事,谭遵权却做到了不怕吃亏、争着吃亏。他凭一己之力帮助周边老百姓改善了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条件,帮助贫困户脱贫增收,期间也有误会和不理解,他都一笑了之,他希望用有限的能力可以帮助更多的人。
一
“今天供电所的技术人员正在‘拉线搭火’,马上就可以用上足压电了。”3月25日,家住板桥镇大山顶村的村民谭遵权看到一根根竖起来的电杆,高兴地跟笔者说道。
据了解,因为谭遵权家位置偏远,用户较少,加上又处于线路末端,所以经常出现电压低的情况。
“家里热水器一用上,所有电灯都变暗了。”“蒸的饭经常是夹生半熟。”提起低电压,谭遵权说对他的生产和生活都造成了极大的不便。为了方便自己和周边群众,谭遵权几次到镇供电所反映情况、争取项目,最终成功以个人名义申请三相电专线。
“电表、电线等材料都是供电所出的,我自己出了1万多工钱请人栽电杆。”谭遵权说,三相电架通以后,周边几户群众的低电压也相应的得到了解决。
二
“感谢大山顶村‘尖刀班’的干部,这条路硬化以后,我们的出行就更加方便了。”3月20日,在板桥镇大山顶村鄂渝两省交界处,重庆籍村民黄某高兴地对大山顶村“尖刀班”说道。
谭遵权门口的交界公路地处湖北境内,全长1.4公里,因工程难度较大,一直是泥泞小路,对鄂渝两省的村民出行造成了极大不便。
为打通鄂渝两省“最后一公里”通行问题,大山顶村“尖刀班”通过动员谭遵权带头、群众参与,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并多次到现场与群众一起勘察路基修整方案,终于在两省村民的共同努力下整出了4.5米的路基,预计4月份施工队开始硬化。
“这条路的路基是我请挖机师傅整出来的,花了将近3万块钱,周边老百姓只是出了几个工。”据谭遵权介绍,不仅修路自己出了钱,涉及到占山占田的,他还主动拿着烟酒上门说情。
“要不是他带头出工出钱,这条路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硬化。”周边老百姓都说,虽然国家政策好,但是没有谭遵权带头修路,这个好政策他们也享受不到。
三
“前池大概有40m3,材料工钱差不多花了六千多元。”
“自己去恩施买的水管,加上运费花了三千多元。”
“请工人挖管槽、铺水管花了半个多月,给工人付了大约一千元的工资。”
因为吃水困难,谭遵权自己购买材料修前池,将水从1.2公里外的山坡上引到了家里,这一算账,才发觉为了吃上这股水,花了一万多元。
“水引到家里之后,我又主动联系高克华、李连华他们几家来接水管,没收他们一分钱。”谭遵权说,只要大家都能吃上安全稳定的水,他吃点亏也没啥。
四
2014年,因基础设施条件差、缺资金等原因谭遵权一家精准识别纳入贫困系统,在政策帮扶下,谭遵权做起了煤生意,养起了野猪,到2017年实现了从贫困到致富的蜕变。
“我见不得别人受穷,正好我缺人,贫困户缺钱,我就让他们在我这里来帮忙。”在他的煤厂和野猪厂里,帮忙的基本上都是周边的贫困户。周边群众买他的东西,他都是半卖半送的。
今年22岁的王学健是他的外侄,也是贫困户,智力还停留在五岁左右,他在煤厂里帮忙上煤、下煤,吃穿用度全是谭遵权负责,每年年底还会给他一笔“年终奖”。
表哥杨月先,在野猪厂帮忙种草,收割、喂养野猪,月收入可达4000元,跟他做同样活有收入的还有贫困户卢昌太。
“在我这里长期做事的贫困户就有6个,他们月平均工资都在3000元以上,我一个月工资都要开2万多。”据谭遵权介绍,还有一些贫困户和农户跟着他做点点工,基本上都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我不怕吃亏,对他人能帮则帮吧。”谭遵权说,他没有大本事,也只能多做一些公益事情,帮助周边群众改善一下基础设施条件。
总编:朱述耀 编审:田仁超 编辑:田仁超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