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代表在行动】黄兴军:脱贫路上的“领头羊”

通讯员 朱芳明

18年前,在外创业多年的黄兴军毅然回到了贫穷落后的家乡--大山顶,组建赋兴现代农业公司,成为第一个在大山顶规模种植萝卜、包菜的人。18年后,公司的蔬菜种植面积近2000亩,吸纳社员300余户,带动200多户村民(其中100余户贫困户)通过发展高山蔬菜,共同发家致富。

2016年11月,黄兴军当选为恩施市人大代表,2年来,他认真履职尽责,尤其是在板桥镇脱贫攻坚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是群众脱贫路上的“领头羊”。在他的心里,始终装着家乡百姓,始终想着如何让家乡父老乡亲富起来。

“今年的蔬菜行情一般,我宁愿自己少赚点,也要保障公司里工人和农户的利益不受损。”据黄兴军介绍,公司今年采收了7000多吨包菜和萝卜,远销广州、武汉等地,销售收入超过1000万元。

“决不能让村民吃亏,更不会让贫困户吃亏。”黄兴军说,卖不起价的的蔬菜,公司会以约定的保底价收购。

“做梦也不会想到,我的年收入可以超过十万元。要不是黄总,我去年也不可能脱贫。”李诗章算是贫困户中的高收入人群了。据他介绍,黄兴军将种植基地分给三个班管理,由班长组织劳力进行种植、采收等工作,他和谭家元都是贫困户,也都是班长,年收入均在十万元以上。

家住秦家湾组的贫困户蔡锋,2015年到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务工,是合作社的运输师傅。“包吃、包住,每个月还有5000多。”在黄兴军的帮扶下,蔡锋不仅顺利实现脱贫,而且还买了小车。

黄兴军介绍,贫困户的蔬菜种子、农膜、肥料等农资由公司先垫付,等蔬菜上市了,贫困户有了收入,再抵扣欠公司的农资费用。除了现行垫付农资费用,公司还免费给贫困户提供技术指导。黄兴军说,贫困户只负责蔬菜的种植、管理、采收,不用担心蔬菜的销路和存在的市场风险。

“在黄兴军的帮扶下,100多户贫困户以务工、承包等方式在2017年底全部实现脱贫,人均增收3-5万元,他是名副其实的扶贫带头人。”大山顶村党支部书记林华如是评价。

2018年,黄兴军又积极响应板桥镇的号召,在未脱贫村穿洞村发展蔬菜产业150亩,将120余户贫困户纳入专业合作社社员。

“制约大山顶村民致富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路的问题。”要致富,先修路,看出了问题症结,黄兴军便主动当起了修路人。近十年来,每一年他都会拿出一大笔钱铺路修桥,累计修路50余公里,耗资100多万,不仅方便了基地的蔬菜运输也方便了周边村民。

2016年,黄兴军自己出钱、出材料,还给前来帮工的村民发工钱,为大山顶铁厂坝、秦家湾组的公路加宽铺平18余公里,改变了以前连摩托车都通行困难的现状。

2018年,在全镇推进水电路网房等补短板项目建设中,作为党员和人大代表的他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完成3.5米公路硬化共23公里,占全镇80公里硬化任务的近三分之一,经公路中心抽检质量也是最好的。

“我是土生土长的大山顶人,我不帮他们承头,还有谁来帮他们修路。”尽管公路硬化按照20万元/公里的标准进行了以奖代补,但每公里仍要亏损3万元左右,对于钱这个身外之物,黄兴军看的很淡然。

“在‘聚力脱贫攻坚人大代表在行动’活动中,我们组织代表到公路硬化现场进行了观摩,各位代表对工程质量表示非常满意,对黄兴军本人也表示十分钦佩。”板桥镇人大主席黄敏介绍道。

“一个人富不是真的富,只有带动家乡人一起富才是我的人生理想。”黄兴军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因为他,大山顶村三分之二的贫困户改善了生活;因为他,大山顶的高山蔬菜成了产业,走向了全国各地;因为他,大山顶80多公里村组公路都成了产业路,解决了两百多户村民的出行问题。

黄兴军说,下一步他将瞄准全镇2019年底脱贫摘帽目标,坚定不移地推进产业扶贫,为助推全镇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自己应有的力量。这是一个党员,也是一名人大代表的庄严承诺。

总编:滕义 编审:田仁超 编辑:田仁超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