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恩施州教育局出台“十条禁令”,建立师德考核负面清单制度,重点整治师德师风,这是适应新时代的得力之举。
师德师风的实质就是要求教师为人师表,这是古今以来对教师的基本要求,也是从业底线。己不正,焉能正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若不能率先垂范、树立楷模,教育学生就没有说服力,就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为人师表的重要,古往今来的大师、学者、专家、领袖有许许多多的精辟论述。从孔夫子到叶圣陶,从毛泽东到习近平,教师要为人师表的谆谆告诫,如惊雷屡震、警钟长鸣,令古时的“教书匠”和当今的“人民教师”们以此为鉴,正衣冠,正容貌,正言行。
走进曲阜孔庙的大成殿,梁上高悬的两幅横匾让人肃然噤声,一幅为康熙题写的“万世师表”,一幅为光绪题写的“斯文在兹”。前者成为古今中外教师职业道德的最高准则,后者成为学校行为的基本要求。校园本是斯文所在,不知何时开始学生成某些单位、某些个人的生财对象,斯文颜面渐失,师表形象饱遭社会诟病,而个别教师对日渐提高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视而不见,毫无感恩之心,回报之意,总在学生头上打主意生财:找家长索取钱财的有之,想方设法有偿补课、家教的有之,消极怠工混课混教的有之……种种行为,让个别教师斯文扫地,师表尽失!
假如学校变成了市场,学生成了我们的顾客,那么文明、道德、公平、正义将不复存在,仅剩下的就只有充满腐朽的铜臭。无论有多么冠冕堂皇的理由,都是对教育事业的亵渎。教育的“物欲”化现象,对学校的戕害不可低估。学校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是履行天职的前提和道德底线,前提不在,底线不存,天职何以履行?
纵观今天的教育,最缺的不是楼房,而是文化;最缺的不是理念,而是行动;最缺的不是水平,而是责任和精神。一个教师能不能成为好教师、名教师,学历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有没有职业道德。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教师必须自觉守住这个道德底线,时刻拷问自己的良知和行为,保持心灵的纯洁和宁静,校园才会成一方净土。
抓师德师风的落脚点就是要求教师教书育人,课堂是培养学生的主阵地,抓住课堂也就抓住了学校工作的牛鼻子。课堂教学改革必须坚持基本原则,遵循基本规律,把握基本理念。
课堂教学改革,从来没有停止,也永远不会停止。但无论怎样改,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则不能改变。有教无类是教师职业道德范畴,也是教师的基本行为规范,更是教育公平的一项重要构件。公平对待学生,不用有色眼睛看学生,真正树立起每个孩子都是我们的学生,每个学生也都是我们的孩子,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的理念,实现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因材施教就是要按学生发展的需要,根据不同的学科、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场境,灵活选择最适合学生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手段来促进其健康成长。学生就像一粒种子,他可能是一颗大树的种子,也可能是的一棵玉米的种子,也可能是一棵花草的种子,学校能给这颗生命的种子只有温度、湿度和养分…….引导学生积淀,循序渐进的涵养,然后根据他所处的环境、经历,不断提高自己的追求,寻找适合自己的道路,活出自己的尊严,活出自己的精彩。教育不追求每个学生都成才,但要追求每个学生都成人,这是我们教书育人的崇高使命,也是师德师风的崇高要求。
总编:滕义 编审:田仁超 编辑:李婷婷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