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河的扶贫“心”动力
通讯员 刘正熙 记者 童秀清
高峰峻峭,林田层叠,坡顶重檐、青瓦石墙,晨光沐浴下的恩施市太阳河乡更显风光优美。
青树子村的低保户彭友荣一早就开始了“巡山”。因学致贫的他,被聘为生态林管护员,每年有4000元的工资,日子越来越有奔头。彭友荣在屋场会上主动提出要退出低保,和大家一起靠双手脱贫致富。
彭友荣的转变,和太阳河乡青树子村第一书记黄品息息相关。
号脉问诊
“三尺讲台育桃李,一支粉笔谱春秋”,黄品曾在教育战线工作多年,来到乡镇扶贫一线,他的工作从为学子启智授业变成了给贫困户治心扶志。
年初进入“尖刀班”后,黄品和同事迅速开展第一轮走访调查,摸排的结果让他们较为放心:全村共有贫困户181户512人,留存户23户43人,基础设施较为完善,而且有主导产业。
随着走访的深入,黄品的眉头皱了起来,再也不盲目自信了。“再好的发展基础,村民的心不想着脱贫致富,也是白搞。”
“等靠要思想严重,扯皮吵架、不孝敬老人等现象时有发生,部分贫困户对扶贫工作认识不到位、配合不积极,认为扶贫是乡村干部的事情。”黄品说,生产资料送到贫困户家中,却还要扶贫干部“哄”着去劳作。
精准扶贫,要号准脉下对药。开给青树子村的药方,就是“扶贫先扶志,致富先治心”。
在2018年第一场村民大会上,乡党委书记张丽红寄语全村村民,要有德行、有志气、有良心。
从“心”帮扶
一场从“心”开始的战役在青树子悄然展开。
宣讲政策的屋场会进组到户,村干部与村民面对面,讲解近期村民所享政策,陈述村里推出的措施,干部说,村民听,村民问,干部答。
“我们这边天天经过的主公路边沟没修,对大伙儿种田有影响呢。这事怎么解决?”大家围坐一团,村民刘应学站起来抛出疑问。
“这个正在解决,已把那段路的边沟建设纳入‘油返砂’的4.5米水泥路建设规划了。”村支书朱洪凯作出解释。
一问一答中,疑问没了,村民心里敞亮了。今年以来,青树子村“尖刀班”累计召开屋场会28次,力争村里事务事事都让村民知晓。
平溪河组的袁良波,家住位置偏远,曾误会村干部不关心、不帮扶自己,有很大怨气。当“尖刀班”成员黄楠上门走访时,气呼呼的老袁并不待见,站在田头便“冷语相对”。黄楠追到田里,亮明身份,好言相劝,现场为其解答问题。
村民大会定方向,屋场小会讲政策,走村入户安民心。经过反复走访,“尖刀班”将村民的心凝聚在一起,激发内生动力,制定帮扶措施立足实际、因人施策,在脱贫路上“扶一把”。
比学赶帮
随着村里脱贫致富的氛围日益浓厚,村民之间扯皮吵架的少了,争着脱贫致富的多了。
“几乎每天从早忙到黑,家里建起了酒厂,猪圈也修好了,猪子都养肥了等着卖了……”村民谭必高平时不善言辞,但说起将来的打算,却滔滔不绝。
过去,因为家中两个小孩读书,谭必高家一直在贫困线上挣扎。去年7月,在村里的帮助下,谭必高建起酒厂,并利用酒糟养猪,平均每月收入2000元。今年,酒厂产品销路渐渐打开,还可出栏生猪50余头,全年预计收入1万余元。
民心齐了,经济好了,太阳河乡开展各类活动提振群众精气神。
7月以来,“贫困村比学赶帮”,各村组间以暗访形式相互走访,相互借鉴学习,共同进步;“我与老乡同劳动”,号召帮扶干部走进田间地头,与贫困户同劳动、话家常,拉近干群距离;“五美五好评选”,用身边人教育身边人,树立“看得见、摸得着”的模范典型,让贫困户学有方向、赶有目标,增强主动找出路、主动发展产业的动力。
“大家都在使力搞,我可不能掉队。”彭友荣结束“巡山”,匆匆吃过早饭,便一头扎进地里。阳光照在他脸上,尽是自信。
总编:滕义 编审:田仁超 实习编辑:覃李娜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