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鸭子塘)百姓心尖上的“尖刀班”(图)
全媒体记者 赵盛迷
鸭子塘村“尖刀班”入户外河沿组召开屋场会
市文体新广局派市文化馆专业舞蹈老师为村民培训摆手舞
市文体新广局在鸭子塘村开展全民共享阅读活动
“班长,鸭溪渡组贫困户发展产业验收基本完成了。”8月3日中午,村委会副主任何家俊和“尖刀班”成员李勇这对“好搭档”前脚刚踏进办公室,就跟“尖刀班”班长李名富汇报上午的工作。
“当季蔬菜要收了,我们必须赶在前头去验收,入户留下作证资料。”一上午,何家俊和李勇一共走了13户贫困户,虽然汗流浃背,但他们脸上仍露着开心的笑容。
反复走访掌握社情民意、反复沟通增进感情交流、反复研究敲定脱贫方案、反复动员实施脱贫方案,入村以来,村“尖刀班”成员稳扎稳打,在“四个反复”中闯出了一条“鸭子塘振兴之路”。
一
鸭子塘村距恩施城区7.5公里,是典型的城乡结合部,有209户贫困户,依托地理优势和资源优势,目前全村正形成以特色养殖,蔬菜,小水果,药材,劳务输出为主的支柱产业,产业兴旺为该村脱贫攻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村里企业和合作社加起来一共有9家,村里近80%的村民都被链接到‘产业链’上。”李名富介绍,市场主体带动作用明显,村里贫困户脱贫摘帽不成问题。
“要围绕乡村振兴的二十字方针,抓思想、抓乡村环境整治、抓规划,提高公共服务,推动全村向高质量脱贫、高质量发展方向迈进。”8月2日,市委副书记、市长苏勇在该村检查指导精准扶贫工作,督办州脱贫攻坚6号令落实情况时,给该村的发展点明了方向。
翻开该村2018年工程项目清单,公路建设、基础产业、公共服务、水利建设、电力建设等五大方面共21个实施项目一一罗列。李名富说,这都是“尖刀班”成员在反复走访中总结出来的短板,今年10月,这些项目都将相继落实落地。
公路建设一栏最大的项目就是鸭子塘村供销社至姚家洼3.5公里的公路畅通工程,这是一条“老大难”,也是一条期望值最高的路。这条路连接着鸭子塘村和七里坪村,是一条“大路”。
“那条路修的早,路况堪忧,每逢下雨还塌方,周边本来有60多户村民,就因为公路差,搬走了40多户,老百姓也一直强烈反映要整修那条路。”李明富说。
“每次入户我们都是开的越野车,有时候入户晚了,看不清,路又陡,碗大的砂石果子,每走一回都会被吓一回……”“尖刀班”成员刘甜回忆起入户时的场景,都还心有余悸。
“那条路再不整修,感觉都对不起老百姓。” 就这样,争取项目,开群众会,搞勘测……从项目申报到敲定,“尖刀班”从“走访”到“跑腿”,乐此不疲。目前该条公路正在进行划线,经过施工方检测后机械就入场。
二
“太好了,村里终于要安路灯了。”8月3日,村民张家胜激动地说,想起上次自己晚上骑摩托车差点把过路的两娘俩儿撞伤,心里都后怕。
“晚上整个大路上就是黑黢黢的,我们入户都是用的手机上的手电筒,一点也不方便,更别说老百姓了……”在反复走访中,“尖刀班”形成共识,一致同意解决村里路灯的问题。
没有项目支撑,就把分管领导邀请到村里现场办公,现场拍板。经过不懈努力,今年4月,鸭子塘村成功申报160盏路灯,10月份就将“闪亮上线”,“点亮”村民生活。
在鸭子塘村,“尖刀班”有个“明文规定”,那就是晚饭过后,“尖刀班”与村干部要“两两搭配”去入户走访,和村民拉家常、聊时事、说政策、宣传法律法规……
“村民对我们的满意度大大提升了。”班长李名富自豪地说,晚上入户,有时候遇到邻里扯皮的、家庭有矛盾的,也就一并解决了。夏天天气热,老百姓还给我们倒啤酒喝,切西瓜吃,关系十分融洽。
“大事”不放,群众小事也要“捉”在手里。
该村铁厂组40多岁的贫困户李福恩家住得偏远,离最近的公路都有1公里,房子被鉴定为D级危房,母亲常年生病,家庭情况让人忧心。由此,他成了“尖刀班”的重点“观察”对象。
“我今年前后去了他家里3次,跟他商量让他自己起好地基,村里就帮他修屋。”李名富说,李富恩说8月份肯定把地基搞起,所以最近隔几天就给他打个电话催一催,还说把屋修好了就帮他找个媳妇儿。
三
“我们已经学会了两套莲香的打法,每天6点半大家就陆续来了,都非常积极。”8月3日,大席场组村民谭仕银笑着说。在他家门前一块诺大的场坝里,摆放着一组健身器材,还有2个大风扇、一组音响,一到傍晚,这里就成了欢乐的海洋,无论是小孩还是老人,大家在一起打莲香,跳广场舞。
“最多的有300多人,最少的也有200多人,村里还请老师来教我们跳,刚开始大家都有点怕丑,后来越跳越起劲。”谭仕银说。
在以前,村民们晚饭过后不是看电视就是打牌,想出去散散步消消食都没有一个合适的地方,更别说大家聚在一起跳舞了……一说起这个问题,村民无不怨声载道。
村民有意见怎么办?新建村级文化广场2000㎡,乡村大舞台剧场50㎡,塑胶篮球场1个,安装健康器材6组,请专业老师来给大家教打莲香,建起村级图书室,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有求必应,举一反三,村尖刀班“见招拆招”,“一条龙”服务老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大家纷纷打趣说“现在真成了城里人了”。
今年69岁的陈爱萍一头银发,神采奕奕,她笑着说:“每天一吃完晚饭我就和老伙计们在一起跳舞,大家关系越来越好,一团和气。”
少了家长里短,多了文明和谐,少了苛求抱怨,多了包容理解……在一件件实事的见证下,“尖刀班”已然成为了老百姓们“心尖”上的“红人”。
此外,为了改善村里的环境,村里还增设110个垃圾桶,购进一台垃圾车,以前是“城市垃圾运出农村”现在是“农村垃圾运进城”。如今,满路上的白色垃圾少了,定点投放的多了,农具也摆放整齐了,靓丽花草点缀的多了……一个美丽的乡村正在焕发出蓬勃生机,让人钦羡不已。
总编:滕义 编审:田仁超 实习编辑:谭国敏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