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生态底线,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摆在首要位置,决不能搞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恩施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保护着恩施人民赖以生存的蓝天碧水。(中国硒都网)
恩施市基于这一理念,在经济发展中,始终严格制定和执行各项生态保护制度、自觉养成维护生态的个人行为。倡、建、禁、罚相结合,使全市生态文明建设,能够知行合一,效果明显。
环境与人类的共生关系,古人讲的是天人合一,在很多小有名气的园林、庙宇建筑中,那千年古刹,绿树成荫,流水潺潺,禅鸣鸟叫,无不堪称风水宝地。
在早,春秋时期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李耳就提出,道法自然。讲的是法则、规律。于是,尊重自然,敬畏自然,认识自然、利用自然,切忌逆天行事。一旦有违“天意”,人不惩罚你,天都要惩罚你。
据百度资料,中国历朝历代都有生态保护的相关律令。如《逸周书》上说:“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斤。”因为春天树木刚刚复苏。什么时候砍伐呢?《周礼》上说:“草木零落,然后入山林。”除保护生态外,还要避免污染。比如“殷之法,弃灰于公道者,断其手。”把灰尘废物抛弃在街上就要斩手,虽然残酷,但重视环境决不含糊。这种制度,并非统治者的个人自觉,而是中华文明本身的内涵所决定的。以儒释道为中心的中华文明,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系统的生态伦理思想。
几经何时,保护生态一度被忽略。一些人急功近利,违背自然客观规律,无视自己与环境的共生关系,破坏森林植被;肆意猎杀野生动物;生产使用有害农药“毒化”土地;乱排乱放废气、废水、废物污染空气和水源。甚至有人将河流、天坑作为排污场所。至此,人们的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于是,开始醒悟和反思,这种贻害自己和子孙的“自杀式发展”意义可在?
面临发展中的生态问题,十八大报告提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十九大报告又进一步明确提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同时,前所未有地提出了“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打赢蓝天保卫战”等论断。这一切无一不彰显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清醒的问题意识。
不能不说,恩施市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具体措施和所取得的成效,正是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精神的结果。
恩施市通过“倡、建、禁、罚”相结合,以“零点执法”“零容忍”的执法观念,监督、检测、监管、查处到位,彰显了法威,起到了警示作用。让生态文明建设更加深入人心,使广达市民明白“保护生态就是保护自己和子孙”的基本道理,在生产生活中自觉做到,不乱砍伐林木和破坏山体植被;不排放有害有毒气体、垃圾、污水;不生产和使用有害土地的农药;不猎杀猎捕野生动物。
让生态意识文明、生态制度文明、生态行为文明,成为恩施新常态。
生态保护,就是保护自己。生态文明建设,就是在做有益于自己和子孙后代的事。
总编:朱述耀 编审:廖康庄 编辑:郑彧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