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产业。(记者 伍功勋摄)
退耕还林,林下套种。(记者 伍功勋摄)
烟叶产业。(记者 伍功勋摄)
走进龙凤镇青堡村,连片整治的土地整齐划一,田间道路通畅。烟草站内,刚采收的烟叶整齐悬挂上夹,烟农刘兴盛笑得合不拢嘴:生活真的有盼头啦。
“这多亏了烟农合作社。”刘兴盛的生活这几年发生了巨变,前些年一直在外打工的他,收入勉强能养家糊口。从2014年起,他开始种植烟叶,收入年年增加,2015年烟叶收入超过10万元。
短短几年,青堡的烟叶迅速崛起,种植面积达到1540亩,村民的腰包也鼓了起来,人均收入从2012年的3966元增加到2015年的8033元。
得益于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青宝硒来乐专业合作社的生意也越做越大。
“最近正在洽谈一笔8000万的生意。”合作社负责人吕灿说,刚刚完成了一单30万的单子,正在发送最后一批1万多花苗。目前,合作社综合销售收入已突破2000万元。
“合作社生意好,我们也高兴。”64岁的贫困户符和银在合作社务工,每年可有近2万元的收入,对于这个贫困的家庭,这是一大笔收入了。
青堡村不少村民将土地流转后,到合作社打工,每年打工的收入超过200万元。
和青堡的烟叶、蔬菜、花卉一样,二坡村的产业发展也风生水起。
以“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二坡村成立烟叶、蔬菜、小水果等7个专业合作社,带动全村650户、2380人增收致富。
巨鑫公司筹资2000多万元,在青堡村和二坡村建起“大山鼎”品牌蔬菜示范基地1200亩, 500吨冷库1座,智能化蔬菜育苗中心1个,脱水蔬菜加工生产线两条,带动158户农户年均增收8000元。
“现在日好过了,翻修房子,还买了辆三轮车,希望多挣点钱。”黄长文尝到了甜头,这个患有癌症多年的低保户脱贫了,和妻子在合作社务工,月收入超过3000元。
有劳力有技术的自建,有劳力无技术的共建,有田土无劳力无技术的帮扶。龙凤镇摸索的社员三类精准管理模式深受百姓欢迎。
位于佐家坝村的鹏海银杏种植专业合作社,带动180户村民通过入股的方式参与,基地总面积1200亩,10多个贫困村民和50多位一般村民常年在此务工,,银杏产业正成为该村村民脱贫致富新路子。
土地集约,抱团发展。几年来,龙凤镇累计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21家,吸纳7401户农户和25个企业入社,累计带动5338户18253人脱贫。
盘活土地资产,推进土地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全镇流转土地面积2.8万亩,其中农民以山地、林地等作为股份加入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10518亩,最高每亩分红返利达580元;农户直接跟企业、专业合作社签订租赁合同,流转土地12430亩。
8月的吉心村,葡萄园内碧云层叠,密匝匝的葡萄如堆堆翡翠珠。这1000亩葡萄园每年为村民增收500万元,成为名副其实的富民产业。
村有主导产业,户有致富门路。吉心的葡萄双堰塘的花椒,杉木坝的生猪青堡的烟草……试点“一村一品”的产业格局全面铺开。
“1+N+X”,17家国家、省级产业化龙头企业入驻龙凤试点,11家本地企业逐渐发展壮大,236家小微企业入驻阿里巴巴电商平台。
三年来,建成茶叶基地3.5万亩,发展烟叶4000亩,蔬菜10000亩,小水果2000亩,中药材2000余亩,退耕还林3.7万亩,林下套种经济作物5000余亩。
在试点,共发展“155”家庭生猪养殖小区125个,建成万头养猪场2个,发展存栏5万羽蛋鸡企业2家、年出笼1400万羽肉鸡种苗企业1家。
靠山吃山,发展经济林,龙凤镇在退耕还林中寻找生态和经济的平衡。
经双堰塘村,过龙马村,到青堡,一路上漆树、茶树为主,山茶、柳杉、花椒等为辅的生态林、经济林满山蔓延。3年间,龙凤镇对25度以上坡耕地实施退耕还林3.7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了7.8个百分点。
长短结合,立体经营。面对老百姓把田退了,短期内生活怎么办的疑问,龙凤镇以经济林为主,林下套种魔芋、金银花等经济作物5000余亩,4000余贫困户每年可从中增收1000万元。
龙马村纸厂河组黄泽荣家庭将家里的15.2亩荒坡地栽上了漆树,兑现享受生态公益林补偿费用12160元,帮源农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代养了430只土鸡,一月收入超过1500元。
决战贫困,产业是支撑。龙凤试点的绿色产业铺就村民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
值班总编:滕 义
责任编辑:廖康庄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