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模风采丨你我身边的普通人

肖孚云(男,56岁)现任恩施市芭蕉侗族乡戽口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他1994年起担任村委会主任,2004年被推选为村支书。20多年来,他组织村民结成互助组,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建成通组达户的"交通网";带领村民发展茶园8500亩,当前茶园亩平收入已突破7000元;发动村民开展特色民居改造,如今"青瓦白墙木门窗"的特色民居已经成为侗乡一道美丽风景。2015年4月,肖孚云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瞄准方向求发展,敢闯敢干劈新路

戽口村辖10个村民小组,1032户、3774人。十余年前,这里曾是一片穷山沟。土薄石厚、坡高路陡,农业以种植水稻、包谷、洋芋为主,久雨发水灾,久晴闹干旱,农民“靠天吃饭”,仅12组、13组就有光棍汉40几个。“一年忙到头,大年30吃顿肉。”是戽口村农民以前生活的真实写照,老百姓看不到致富的希望。

肖孚云,这一位本地的硬汉子,他立志要把这里改变,让这片土地焕发出活力。他在心里暗暗发誓:一定靠自己的努力,让村里人的腰杆挺起来。

1997年秋,芭蕉乡提倡发展茶叶。听到这个消息,肖孚云眼睛顿时亮起来,海拔500多米,沙壤土质的戽口村,正是发展茶叶的好地方。于是,肖孚云连夜召开村支两委会议,商讨产业发展大计。但意想不到的是,发展大计遭到了许多村民的反对。有人当面质疑:毁田栽茶,如果茶叶卖不出去,吃什么?于是便有了“茶叶下水田,要学59年;茶叶上山坡,饿死农二哥”的说法。茶叶产业发展遇到前所未有的阻碍。肖孚云没有气馁,他一边带领村支两委干部挨家挨户做工作,一边跑到乡里、市里要产业发展项目资金,解决村民购买茶苗的资金困难。肖孚云还清晰记得,在兴茶之初,本村的农户潘传高,表面上把水田放干,进行了平整,但迟迟不愿意种植茶苗,一直处于观望状态,总是以“现在还差劳动力,没有人员运茶苗子,等一有劳动力就马上栽茶”为理由搪塞。看到这种情况,肖孚云主动请缨,给他挑了1万多根茶苗送到了田埂上,潘传高不得不栽下了茶苗。殊不知,这一栽,就栽下了福泽万代的“摇钱树”,第二年就采摘了1200元的茶叶。同时,他还发动农户在全乡率先繁育茶苗120亩,主动担起茶苗经纪人和栽培技术员的角色,走乡串户,把发展茶叶与销售茶苗有机结合,有的农户光卖茶苗就收入了近9000元,农民尝到了发展茶叶的甜头。

在茶叶形成规模后,肖孚云又领头建起茶叶专业合作社,引导茶农走“农户+基地+专业合作社”的生产、销售之路,形成了8家较大规模的茶叶加工企业,厂家具备成熟的绿茶、红茶加工工艺,有力地推进了茶叶标准化生产。

他带头致富,帮助村民销售茶叶、茶苗,在他的带领下,戽口村现已发展茶叶8954亩,人均茶园2.4亩,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000元。

痛下决心建基础 ,民生条件大改善

戽口村三面环山、沟壑纵横、位置偏僻。多年在外闯荡的经历告诉他:交通闭塞是戽口村的发展瓶颈,不解决这个问题,最终会成为茶叶产业发展、农民致富的桎梏。他找到乡里分管公路建设的领导求助,把技术人员接到村委会,一班人攀山越岭,历时一个多月,绘制了一副交通循环蓝图。

1997年,肖孚云开始思考如何打通彩虹山至香花岭的公路。彩虹山至香花岭地势险要,岩山当道,要在这样的地方修路,谈何容易。缺乏资金,他就四处筹资;缺乏人力,他同全村劳力一起,用炸药开山,双手和肩膀开路,持续三年艰苦作战,硬是在半山腰的岩山上掘开了一条长达10公里的公路,率先实现了原羊毛山村村组公路全覆盖。正是靠这种拼劲,肖孚云赢得了方圆几十里老百姓的赞誉。2000年,村组合并成立戽口村时,肖孚云当选为戽口村委会主任,2005年,以集体干部身份出任村党支部书记。

2011年,与宣恩庆阳坝交界的吴家坡到寒池、槽洪湾到俞家湾四个村民小组公路修通。至此,村民绕行七、八公里外出卖茶叶的历史宣告结束,以戽口村委会为中心、长达70公里的村组公路网基本建成。公路修通以后,给老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茶叶专业合作社老板姚美云说,以前,只能靠肩挑背驮20余公里将茶叶送出山,天未亮就要出发。通车以后,村里建起了茶叶加工厂,茶农直接将鲜叶送往厂里。良好的产业基础和道路条件的改善让戽口有了向更高目标迈进的“本钱”。

发展道路不停歇,乡村绽开文明花

村里发展了,村民富裕了,房子变漂亮了,但是村小学、村卫生室的条件并不好。肖孚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四处奔走求助,得到教育和卫生部门的大力支持。村小学教学楼改建后,添置了教学设备。2013年,新建的村卫生室投入使用,村民看病、就医方便了许多。同时,每年多次组织开展“农技服务进农家”活动,推广农业科技,提高农民素质。为更好服务好群众,村里又新修了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建起便民服务大厅、村文化活动室和村民健身场所。每天下午,村民卖完茶叶都要来逛一逛,跳会儿广场舞,十分热闹。村里还组建了农民民间文化表演队伍,在春节、社节等重要节日开展民俗活动。

走进戽口,只见侗家院落依山而建,宅旁院后茂林修竹,特色民居掩映在青山绿水之间,溪流潺潺,青山吐翠,田坝、院后、山坡上,茶园苍翠欲滴。全村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环境优美,胜似仙景。

谈起担任村干部的20年经历,肖孚云说:“茶叶富民、兴修公路、新农村建设,每一件事都是人生路上的一道坎。尽管这里面有太多的辛酸苦楚,但只要想到戽口今天的变化,我就觉得值!”。也就是凭借这种不安于贫困,肖孚云用敢拼的态度、善拼的作风、会拼的智慧,依托自然资源,走出了一条可供其他地区借鉴的致富路子。

面向未来,肖孚云又开始了新的盘算:在产业兴村的基础上,发挥生态资源优势,积极发展乡村生态休闲旅游,尽快将戽口村打造成可观、可游、可停留的,全国知名的乡村旅游示范村。 

抢抓机遇新突破,村庄面貌换新颜

2010年4月,村里启动第一批特色民居改造,地点定在筒车坝至彩虹山一带。肖孚云再一次用敏锐的眼光捕捉发展机遇,在“仙居恩施”战略背景下,依托玉露生态走廊,从改造特色民居做起,保护和建设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发展乡村休闲旅游。

肖孚云迅速同村支两委班子一起,挨家挨户征询村民意见,积极宣讲发展生态旅游的政策和机遇,及时敲定改造方案。党员干部、村民小组长率先行动,20余户致富带头人及时跟进,对少数家庭困难的农户,实行帮扶政策。

筒车坝组村民龚家桃老公失踪多年,家里没了顶梁柱,采茶缺乏人手,日子过得并不滋润。听说了龚家桃的困难后,肖孚云主动掏出6000元,帮助进行民居改造。

就在特色民居改造正火热进行之时,肖孚云发现自己口干舌躁,饮水量明显增多,精神大不如前。到医院一检查,得了糖尿病。即使这样,为了不耽误整个工作进度,他仍然经常到现场查看施工情况,随时了解施工队是否按要求作业,墙漆是否符合质量标准,木质门窗的样式是否美观,质量是否可靠,坡屋顶是否牢固。

肖孚云最终因劳累过度住进了医院。在医院的14天里,他仍然操心着筒车坝的民居改造,经常打电话询问村里的干部,并特别叮嘱他们要加强质量监督,绝不能和稀泥。在肖孚云的带动下,短短100天时间,戽口村272户特色民居改造圆满完成。

凭着这股干劲,落实特色民居建设资金700余万元、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300余万元,建成生态旅游公路26公里,新建和改造特色民居806户,新建风雨桥4座、观景亭3座以及打造“仙居人家”农家乐、农家宾馆10家,在河道、公路沿线和农户庭院栽植柳树、楠竹和桂花树等绿化林木2万余株,整修河堤2000余米。筒车坝、唐家院子等10余个村落成为乡村休闲旅游景点,旅游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全年接待游客20余万人,旅游综合收入800余万元。近年来,先后被评为“湖北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湖北省首批宜居村庄”、“湖北省十佳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和“全国美丽宜居村庄示范”,被列入首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名录。

编审:曹显 编辑:王祎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