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茶叶变身扶贫大产业

小茶叶变身扶贫大产业

全媒体记者 刘正熙

“习总书记武汉接待印度总理莫迪,喝了一红一绿两种茶,其中绿茶便是恩施玉露。这个事我想起就觉得自豪!”4月27日,一条重磅消息刷爆了恩施朋友圈,这是恩施玉露茶首次以如此高的规格展现了世人面前。

“跟你说,28日那天,一个武汉的客人打电话过来,直接就买了三千多元钱的玉露茶。”在州城经营茶店的仲金凤兴奋说道,“我们玉露茶现在越来越有牌面儿了。”

随着恩施玉露的火爆,恩施茶叶进一步“走”出大山,恩施茶业,正在改变着这座城市。

一个“加”字 带动茶叶“致富路”

活用一个“加”字,把扶贫和茶叶融在一起。恩施市把茶叶作为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载体,积极引导群众通过创新茶产业发展模式,大力发展茶产业。

芭蕉侗族乡米田村的刘万兵,自从改田种茶后,家里的日子越来越好,3亩多茶年收入将近2万元。

如今,芭蕉侗族乡10万亩茶园四季长绿,年产干茶8000吨,产值过5亿元,茶叶产业成为“强乡富民”的支柱产业。

活用一个“加”字,恩施市将企业联系在一起,壮大茶产业。该市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扶持、引进一批有发展潜力的龙头企业,整合一批中小茶叶企业,改变全市茶叶企业“小、散、弱”的局面,促进龙头企业、合作社、茶农融合发展。

“合作社带领我们种茶,解决了屋里7个人吃饭问题。”恩施市白杨坪镇洞下槽村村民卢辉从茶叶中偿到了甜头。2012年成立的茗丰专业合作社,是洞下槽村四个茶叶专业合作社之一,也是国家级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带领村民发展茶园面积6000亩,300余户社员受益。

“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白杨坪镇半数以上贫困户被“绑定”到茶叶产业链上,茶叶成了农民的摇钱树、公司的”聚宝盆”。

一个“绿”字 提升茶叶品质

随着绿色发展理念的深入推进,对茶叶品质的把控要求更为严格。据统计,2018年,全市已有12万多亩茶园成为绿色食品原料基地。2018年,全市干茶产量预计达到2.2万吨,收入将突破19亿元。

恩施市白杨坪镇作为2017年全州茶叶全域绿色化试点之一,在肥源管控上严格把关,该乡前期投入100多万,将现有的12个小型沼气池陆续改造升级,将其改造为“猪—沼—茶”循环农业模式,为茶农们输送有机肥,实现茶叶种植的绿色有机。

位于白杨坪镇的硒特优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将“生态”“绿色”融入企业生产之中,这几年公司大力发展有机种植,以欧盟有机茶检测标准茶品,已连续6年未检测出一项农药残,这也让他们的茶叶零售价实现了逐年增长。

稳面积,提单产,要品质,求效益,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效益转变,恩施市看准一个“绿”字,打响一场茶树突围战。

2010年到2016年,芭蕉侗族乡以米田村为试点,打造有机茶种植基地,让茶叶“提档升级”。

“使用生态农药,播撒有机肥,强冬季管理,改良品种”,茶农刘明胜经过“农民技校”培训,每亩茶叶比往年多收入500元,与他同村的刘万兵,自从改种有机茶后,家中3亩茶园的收入从1.2万提高到2万多元。

一个“旅”字 拓展融合发展之路

在“旅”字上抱团发展,打造恩施特色“茶旅融合”。随着恩施各个景区日趋火爆,不仅带动了恩施的旅游产业发展,更让游客们记住了恩施的“绿水青山”。

建一个生态景点,将其打造成有“景”有“茶”的休闲观光旅游胜地,是芭蕉侗族乡枫香坡一直以来的发展愿景。经过多年的打造,这里的景观带逐渐成型。由山门而上,坡间翠色纵横,连片集中、层次错落的数百亩娇翠欲滴的生态茶园,别具一格的民宿、雅间、山居,色彩缤纷、纵横交错的彩色花木树种点缀茶园,徜徉其间让人仿佛走进一片世外桃源。

2017年11月23日,全国第三届民宿大会在恩施市举行,全国250余位民宿业大咖走进枫香坡,参观侗族人家、茶艺表演、民宿表演等活动,深入了解恩施本地民宿发展现状及特色。

“这里的民宿项目,把现代的工业化设计和传统文化完美结合,真正扎根于本土特色,在未来,大有可为。”参观完枫香坡茶花山居,中国旅游协会民宿客栈与精品酒店分会会长张晓军赞不绝口。

在全国旅游目光汇聚之时,恩施在自己的山间雅阁,完美展现茶旅结合后的全新景象。

小茶叶有大魅力,小茶叶成大产业。作为全市六大产业支柱之一,恩施市目前茶叶基地总面积达到35.09万亩,面积稳居湖北省前列,是“全国重点产茶县”。预计2018年全市投产园面积突破30万亩,总产值达20亿元,综合产值实现45亿元。

总编:滕义 编审:田仁超 编辑:廖康庄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