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工程”助脱贫) “扶贫车间”进我家

弹底、踩脚踏板、缝合、装箱……4月3日,恩施市崔家坝镇社区同心鞋厂扶贫车间,50多名妇女戴着口罩,正忙着做新棉鞋,大家忙碌而又快乐。

“在家门口就能找到活干,每月能挣2000多,这日子越来越好。”水田坝组的陈理权家里两个孩子上学,不能出远门打工,日子一直过得紧巴巴的,扶贫车间的建立,给她带来了脱贫致富的机会。

“刚做这个事,不是很熟练。”陈理权在工作的同时,认真学习相关技术,她的目标是提高技术,提升产量,每月达到3、4千的收入。

同一个车间的姚永斌是厂里的针车工,她用起缝纫机来游刃有余,工作做得又快又好,一个月可以拿4000多元的工资。

“出门在外,心里牵挂着孩子,工作没得好心情。”45岁的她以前在外省进过服装厂,算是干起了老本行,现在她很满足很幸福,“现在家庭工作两不误,10岁的女儿和我格外亲了。” 

100多平方米的车间内,有28个贫困户,他们在这里找到了信心和希望,也更有底气,这个底气来自同心鞋厂。

“年产量有50多万双,多销往云贵川等周边省份,年销售额有750多万元。”市政协委员、同心鞋厂负责人刘克威介绍,他们还将扶贫车间开在农户家中,利用“家庭代劳”模式,让贫困户在家里缝棉鞋挣钱。

镇上,类似这样的鞋厂还有10家。崔家坝镇精准发力,坚持扶到点上,扶贫车间在贫困村实现全覆盖。

扶贫车间建村头,脱贫路上有奔头。“没想到我一把年纪了还能挣钱。”崔坝社区水龙淌组的66岁老人崔显英精神矍铄,她平时吃完饭没事就坐在堂屋里缝鞋子,“一天最多能缝30双,一个月有近2000多块钱。”

“原来坐在一起就是聊些家长里短、打牌,现在一起谈技术。”崔秀辉、黄册菊、崔智银和崔显英是邻居,平均年龄50多岁,经常坐在一起交流探讨如何将鞋子缝的又快又好。

“大家有了事业,社会风气也逐渐好转。”崔坝社区书记刘其国说,社区有200人在扶贫车间“上班”,一年平均能增收8000多元。

崔显明是清塘口组的低保户,10年前发生意外,摔伤脊柱,至今不能正常行走,全靠妻子支撑着这个家。去年,镇上组织鞋厂技术工去家里教技术,崔显明尝试着学了。

“一个男人在家里缝棉鞋?一开始心里还是有疙瘩。”崔显明现在在家缝棉鞋,一年可增加收入2万多元, “增加了收入,妻子也轻松些,当然愿意干了。”

崔显明说,自己能劳动能挣钱,生活就有希望,脱贫也有指望。在崔家坝镇,“家庭代劳”模式为400多户村民提供了600多个就业岗位。

2018年,全镇鞋厂的订单达到3000万元,扶贫车间进我“家”在崔家坝镇已经成为一种潮流,“崔家坝手工棉鞋”的牌子也越来越响。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