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先锋)鹤峰口:一个偏远山村的嬗变

通讯员 张正宿

这里原来叫做火峰口,现在叫做鹤峰口!是恩施市沙地乡一个偏远的村子,这里邻接着建始县花坪乡和恩施市崔家坝镇。

讲起地名变迁的典故,当地百姓无不津津乐道。据说当年,火峰口有一田姓望族,宅子后面有一蜿蜒而上的山峰。当时的施州参军王迺斌请来风水先生站在田家宅子前的垭口一看,此地风水名唤“鲤鱼跃龙门”,田家宅子正好处在“鱼口”,将来此地定出恶人。于是在清光绪三十年丁亥夏,王迺斌在田家宅子对面垭口的一块悬崖石板上书写了遒劲有力的“鹤峰”二字,用“鹤”来镇住这条越门的“鲤鱼”。自此,田家便开始衰败起来。

这当然是一个有趣的传说。王迺斌后来去了北洋政府当了内阁国务大臣,官至农商总长,便没有再理会这条“鲤鱼”了。然而此地因为他的两个字,自此便叫做“鹤峰口”。

我与鹤峰口村结缘于四年前。那时我就职于恩施市新闻中心,当年鹤峰口村为单位的定点帮扶村。在一个初春的早晨,我们乘车沿着弯弯拐拐的山路,经过两个多小时的颠簸,来到了村里。虽已是初春,但是村里依旧寒风习习。这是我们第一次去做该村的精准扶贫摸底工作,于是我走访了好几家贫困户。

通过走访,给我的感触很深。这里山大人稀,交通不便,大部分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有的甚至被迫举家外出,大山里鲜见村民。交通、安全饮水、安全用电、通讯信号等基础设施严重滞后,茶叶产业发展刚刚起步……这个村子一身的“病”,该如何医治,如何按期脱贫,成为了摆在群众和我们这些扶贫干部面前的难题。

当我正在和其他同志研究“治病药方”时,因工作调动,离开了原工作单位,也离开了这个深度贫困村。人虽离开,但这里贫困的状况一直让我牵挂,这里贫困群众的生活条件,一直如插在我心中的毒刺,令人痛心。时常想起要去看一看,要去走一走,但都有各种原因,一直未曾再涉鹤峰口。

四年后,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早晨,终于得了机会。我和市委统战部、市新闻中心同志一道再次踏上去往鹤峰口的汽车。原来的两个多小时颠簸,现在只用一个小时就能到村里。乡村道路改善,是我四年后对鹤峰口的新认识。

“尖刀班”战士小严给我介绍说,自恩施市委统战部、市新闻中心对口帮扶这个村子以来,用了三年时间,去年这个村子已脱贫摘帽。

道路不通是横亘在鹤峰口脱贫致富面前的首难。首先就要解决困难群众的出行难题。四年后,已经解决村级环形公路建设,我没有具体丈量环形公路的里程,但是沿着村子蜿蜒而进的已非四年前的砂石路,而是玉带般缠绕在山里的水泥路。还修通了与建始花坪、崔家坝刘家河的断头路,目前连接建始的断头路已经硬化,另一条路基已开,正待硬化。据说今年,这个村子还将建设公路(含改扩建、硬化等)22千米,群众致富的道路越来越宽阔。

吃水难、用电难,都是四年前摆在群众面前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四年后的今天,村里的自来水多到用不完。我去到一处建设规范水窖,清澈的泉水已满溢出来,顺着山崖滋润着这里的一草一木。清泉汩汩,润物无声。今年村里还要修建水池7口,水池加盖1口,开发饮水源头一处,受益农户达241户975人。变压器已提容增质,人们再也不用为粉碎机磨不了玉米粉而发愁了。今年在金家包还将新增变台一座,更换全村木质电杆300根。

要留住青壮劳动力,就必须加快产业发展。鹤峰口最适合就是种植生产茶叶和其他木本经济作物。通过对村情的准确把握,说干就干。现在的鹤峰口再不是处处贫瘠的土地,而是漫山绿油油的茶园,现在全村共有茶园2000亩,可采摘茶叶面积1000亩,较大规模茶叶加工厂2个,三年间带动脱贫131户405人。

小严介绍说,现在村里已发展板栗300亩,核桃100亩,白柚300亩,富硒蔬菜300亩,富硒大米400亩,富硒油菜300亩……

看着鹤峰口有如此惊人的变化,许多外出打工的年轻人逐渐回到家乡,经营起了自家的茶园,在家门口赚钱,在家里赡养老人、教育子女。这次造访鹤峰口,茶山里不再仅仅只有老年人,更多的年轻人加入了乡村振兴的队伍,他们将用勤劳的双手,重塑鹤峰口往日的辉煌。

我们经过茶园坡新修的水泥桥时,被村民拦住了去路,非要我们喝口茶。执拗不过,我们端起了那绿茵茵的茶水,正被这清纯茶香陶醉的时刻,村民们却“噼噼啪啪”在桥上放起了鞭炮。一位老者拄着拐杖来到我们面前:“感谢党,感谢你们这些党员,我盼这座桥盼了一辈子,终于修好了……”看着老者眼里的泪花,我读懂了这是感激,也是幸福。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念君四载君已变,我不忘初心,你却用变化诠释了精准扶贫的奇伟之处。历史总会有些惊人的巧合,感恩伟大的时代,这里的人们一定会乘着当年王迺斌写下的那一只仙鹤之翅,振翅高飞,去追寻世代追寻的幸福。

总编:瞿照坤 编审:廖康庄 编辑:田仁超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