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4日,恩施市召开脱贫攻坚指挥部4月工作专题会暨工作调度会,研究脱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审议关于加强“尖刀班”管理的有关文件。州政协副主席、市委书记向前进主持会议并讲话,要求大家:闻过则喜,直面脱贫工作现存的问题。
“闻过则喜,知过不讳,改过不惮”,这是古人推崇的立身处世原则,这一原则告诉我们:听到别人说自己有错应当高兴,知道自己的过失应当不隐讳,而改正自己的过错应当毫不害怕。推而广之,面对工作中的不足或问题,不要遮掩,不要胆怯,要立改立纠。可以说,“闻过则喜”,是解决问题的开始,是走向成功的起点。
脱贫攻坚工作十分复杂,十分艰巨,其间难免会有这样那样的不足或问题,这些不足与问题若不能及时发现并予以解决,必然会影响攻坚的顺利进行。中共中央政治局3月30日召开会议,指出:当前,脱贫攻坚面临的任务和挑战还十分艰巨,存在的突出问题仍然不少。一些地方贫困程度深、基础条件薄弱、公共服务不足,特殊困难群体脱贫难度大。一些地方精准基础不扎实,政策措施不落实不到位不精准,资金使用管理不规范,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弄虚作假现象时有发生。
与上述问题类似的问题或多或少地存在于我们的工作中,譬如部分人对脱贫攻坚形势认识不足的问题;攻坚方法不当的问题;政策不清、效果不好的问题;基础设施建设不平衡的问题,扶贫对象、措施不精准的问题;能力不够、不知所措的问题;怕苦畏难、消极悲观和厌战的问题;少数贫困户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这些问题,有的自己已认识到,有的则还没有认识到,唯其如此,我们要有“闻过则喜”的态度。战国时的齐威王采纳谋士邹忌的建议,广开言路,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齐威王对待过错的态度在治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不仅获得本国人民的好评,也获得了各诸侯的认同,以致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不得不承认,在对待批评的方面,齐威王的态度是令人钦佩的,他能抛开身份的特殊,地位的高贵,直面批评之声,主动讨批评,并奖励提出问题者,为后世树立了一个好榜样。
今天,在脱贫攻坚战役中,尤其需要有齐威王这种主动对待问题的态度,侧耳倾听意见和批评,从意见和批评声中发现工作中的不足或问题,从而为及时解决问题,弥补不足赢得宝贵的时间。
不仅要有“闻过则喜”的态度,还要有“知过不讳,改过不惮”的态度,知道了问题就不要再有什么隐讳,更不能文过饰非。战国时的蔡桓公明知自己身体有病,却不肯承认,最终因讳疾忌医致死,同理,在脱贫攻坚中,若知道问题却想法隐瞒必然是害人害己,最终贻误战机,造成严重的后果。
在知错就改方面,也有很多正面的例子,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比较开明的皇帝,能自觉地以国家法律约束自己,当他发现自己对腐败官司员党仁弘有偏袒时,立即进行自我检讨,写了一道《罪己诏》向全国臣民检讨自己有三大过错,并责罚自己三天只喝一碗粥。错了就是错了,没有什么可隐瞒,没有什么不好意思讲,关键是要纠正。换句话说,在脱贫攻坚中,不仅要勇于承认工作中的不足或问题,更要勇于弥补,勇于纠正,“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过错纠正了,问题解决了,必能得到领导的赞许,百姓的信任。
如何解决发现的问题?首先要在学习攻坚政策方面补课,理解并牢记每一条政策的要求,确保按政策攻坚,确保政策不走样,不被歪曲,确保精准地使用扶贫资金,从而解决好政策不清、效果不好的问题。然后要在对攻坚的认识上用功,脱贫攻坚是民族振兴的大计,是国策,一方面,不容许有半点敷衍塞责,不能抱有侥幸过关的心理,更不能有厌战的心理;另一方面,又不能盲目乐观,要有敢于亮丑的勇气,要有多听忧少听喜的态度,必须静下心来,沉下身子,拿出“鞠躬尽瘁”“俯首甘为孺子牛”和百折不挠的精神,一步一个脚印去落实。接着要在深入贫困户方面加大力度,对贫困户的现状要了若指掌,并按政策确定助其脱贫的方式方法。最后要在为攻坚而担当上发力,不计个人得失地为攻坚而战,千方百计地帮贫困户找到一条合适的路,助其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脱贫。
总编 滕义 编审 廖康庄 编辑 田仁超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