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显:时代呼唤“工匠精神”

“我国钢铁产量世界第一,但还不具备生产模具钢的能力,包括圆珠笔头上的‘圆珠’,目前仍需进口。”李克强总理在钢铁煤炭行业产能过剩座谈会上透露的“秘密”,触动了国人的痛点。中国作为一个“制笔大国”,为何生产不出一个小小的圆珠笔笔珠?

制笔行业专家和生产厂家揭秘称,圆珠笔头上不仅有小“球珠”,里面还有五条引导墨水的沟槽,加工精度都要达到千分之一毫米的数量级。可以说,真正制造出国际一流的产品,还须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其实,历史上中国并不缺乏技艺精湛的工匠,无论是鲁班这样的大师级工匠,还是修造出故宫这种世界奇观建筑的工匠群体,都让人们称颂至今。只是,近几十年来我们快速从温饱迈向小康,发展比较粗放,社会氛围也存在着追求短期财富、急功近利的倾向,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一度被人们淡忘了。

培育“工匠精神”,不仅是“中国制造”的需要,也是展示“中国形象”“中国实力”甚至是实现“中国梦”的需要。今年全国两会,“培育工匠精神”被首次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就是国家的行动,更是时代的呼唤。

重拾“工匠精神”,将敬业乐业、专注执着、一丝不苟、坚守初心等丰富内涵融入人们共同推崇并践行的价值观,不仅能为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注入强劲动力,而且还能沉淀为一个民族的气质,成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与工匠精神相悖的是“差不多”思想,就是凡事只做个大概,如同“孙猴子坐天下——毛手毛脚”。此类现象屡见报端:筑大坝的把泥巴当作混凝土是“差不多”的极致;割阑尾误割输卵管是“差不多”的奇葩;其他工作中心不在焉、慌慌张张导致错误百出的更是屡见不鲜。“差不多”先生的存在,有的是因为不能忍受重复千遍万遍的枯燥乏味,有的是因为无法抗拒五光十色的诱惑,有的则是因为缺乏探索精神和钻研能力。无论哪种原因,“差不多”先生的结局也都差不多。“差不多”企业的产品被消费者用脚投票,弃之不用;“差不多”个人则会被贴上“不可信任、不可重用”的标签。“差不多”先生多了,轻者会给工作带来被动、误会,重者则导致人民生命财产损失。 

“工匠精神”这一精神理念不仅限于企业生产,包括党政机关在内的各行各业,都有如何爱岗敬业、精益求精和提高工作水准的时代课题。

当前,“十三五规划”已经开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就在眼前,要让蓝图变成现实,需要一砖一瓦的接力,需要每时每刻的努力。无论在哪个岗位上,我们都应该做一个专注的工匠。各项重大决策、政策措施制定出台前,要以“工匠精神”的精细化和专业化进行扎实调研、系统考量、周密部署,在执行过程中同样需要落细落小,与实际情况和各种变化精确对接。任何一个过程和环节出现差池,都可能导致“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或者出现“短命”政策、“拍脑袋”决策,损伤党和政府的公信力。

文章来源:中国硒都网

责任编辑:廖康庄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