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走龙凤)不破楼兰终不还(图)

(精准扶贫走龙凤)不破楼兰终不还

——看龙凤镇从扶贫试点向小康试点跨越

记者 田仁超 通讯员 高林

龙马风情小镇

青堡村

作为全国综合扶贫改革试点,恩施市龙凤镇在全国扶贫开发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2016年底,恩施市宣布:龙凤镇7699户24822贫困人口彻底摆脱贫困。开拓发力、创新发力、精准发力,全镇的扶贫工作走在时代前列。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扶贫注定不能再走寻常路。围绕”扶贫搬迁、移民建镇、退耕还林、产业结构调整”等先行先试,探索连片特困地区以及少数民族地区综合扶贫新机制。

五年改革实践,以“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基层治理、基层党建”为支撑的四梁八柱综合扶贫改革体系基本形成,5类20项改革成果全面推广。

坚持“摘穷帽”与“拔穷根”并举、“村增收”与“户脱贫”并重,产业扶贫、搬迁扶贫、定向扶贫,从产业、社会、教育、党建、医疗等多个方面入手,走出扶贫工作的新路径。

牢记总理嘱托,探索扶贫样本,实施项目158个(完成122个),完成投资16.84亿元,镇村面貌焕然一新。

扶贫搬迁“挪穷窝”,建成9个中心社区、37个居民点和3个安置小区。5426户贫困人口搬迁至集镇、中心社区或居民点,从此“走出深山、发家致富”。

移民建镇“改穷貌”,拓展龙凤新区,建成龙马风情小镇及12个生态村庄,城乡一体化基本完成。

退耕还林“换穷业”,3.7万亩坡耕地退耕还林,种上茶叶、生漆、小水果等高效经济林,亩均增收3500元,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现。

调整产业结构“拔穷根”,25家龙头企业、14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44家家庭农场落户该镇,建成6.2万亩特色产业基地。70%以上的农户融入产业链,与市场主体形成利益共同体。

现在的龙凤镇,经济社会发展如火如荼,已是龙凤呈祥,实至名归;干部群众个个精神抖擞,早已龙马精神,群众满脸洋溢着收获的喜悦感、幸福感和获得感。

“脱贫是全面小康的底线工作”,找差距、补“短板”,巩固率先脱贫成果,建设小康龙凤,新的任务摆在龙凤镇的面前。

今年7月,投资3亿多元打造的集民俗旅游、生态观光为一体的龙马风情小镇,正式对外开放。“‘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营运龙马风情商业街的,可以解决当地150人就业,搬迁入镇的农户可以开铺做生意。”湖北联投恩施公司负责人说。

“以奖代补”改造“闲置房”,猫子山村、龙马村、青堡村上百家农户加入民宿旅游合作社,吃上“轻省饭”。今年夏天,青堡村村民胡桂平收入近3万元。探索“旅游+”的扶贫模式,全域旅游渐成气候。

巩固“1+2+X”产业发展模式,做强茶叶、烟叶、蔬菜、小水果为主的特色产业,延伸加长产业链条,打造绿色富硒品牌,一批龙头企业带动专业合作社,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和贫困户脱贫。

全面实施5类20项创新课题,推广金融创新、电商扶贫、律师进村法律便民、公共服务均等化等已有成果。

拓展龙凤新区,夯实“移民建镇”根基。10月18日,金龙大道北段二期工人正在加紧施工路面,龙凤新区将很快融入州城骨架。

启动新一轮扶贫搬迁,154户扶贫搬迁户、364户就地改造户,马上可以住进新房。

农产品加工园、龙马污水处理厂、喻家河水库、龙凤集镇改造……50个重点项目加快建设,夯实全面小康建设底盘。

完善财政资金配股、产权量化入股机制,增加村级集体及农民资产性收益,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以“互联网+”为平台,培育一批农村电商;以“旅游+”为载体,推进全域旅游;以“硒+”为抓手,培育优质品牌;以“园区效应”为动力,打造农产品加工园、物流园等产业聚集新平台。龙凤正沿着加快项目建设、产业转型升级,建设“小康龙凤”、“山水龙凤”、“智慧龙凤”、“法治龙凤”、“廉洁龙凤),从“扶贫试点”向“小康试点”跨越,阔步前行。

(编审:廖康庄编辑:方宏艳)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