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心圣洁献“玉露”

茶心圣洁献“玉露”

记者 严鹏

杨胜伟正在茶厂传承恩施玉露制作技艺

“这些材料都是我慢慢收集起来的,花了2年时间才把这本书编好。”9月19日,杨胜伟在家中翻阅着自己编著的书籍《恩施玉露》,对记者耐心讲述着恩施玉露茶的历史。

恩施市的三张名片之一,“恩施玉露”已香飘神州,名扬四海,而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恩施玉露制作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杨胜伟虽年逾八旬,但精力充沛,仍在恩施玉露制作传统技艺的传承和产业发展的路上一路前行。

研习茶艺“首开先河”

1959年,在恩施农校毕业并留校任教的杨胜伟前往浙江农业大学茶学系深造,学成以后,他放弃优越工作条件,回到恩施做了一名茶学专业的中专教师,开启了与茶的不舍情节。

在教学中,杨胜伟行走在各种茶的之间,从茶树种植、茶叶采摘和茶叶加工等环节上,加以深入研习,尤其对恩施玉露情有笃钟。

“恩施玉露的制作工艺很精细,特别在蒸汽杀青上,十分独特,让人着迷。”讲起和恩施玉露“结缘”,杨胜伟道出了原由。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杨胜伟发现对于恩施玉露的加工工艺没有任何系统的文字资料可参阅。

“没有统一标准,导致制作手法不一,质量良莠不齐,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和随意性,也让恩施玉露‘沉埋’在市场中。”困惑之间,杨胜伟下定决心写一本恩施玉露的专业书,突破恩施玉露技艺传承和产业发展的瓶颈。

“不能让这么好的茶深埋‘地下’,一定要让恩施玉露的品牌走俏市场。”

下定决心,杨胜伟更加注重教学理论和实践活动结合,并翻阅大量的资料和书籍,走访众多茶农和老茶人,经过10多年摸索、研究和总结,1972年,《恩施玉露生产技术》面世。

“还是蛮激动,毕竟我们恩施的品牌有统一的规范。”说起当时的情景,杨胜伟记忆深刻。

前进脚步从未停止,杨胜伟于2014年写成《恩施玉露》专著,首次提出加工恩施玉露的“工艺温度域”概念和“偶数法则”,确立了恩施玉露传统制作技艺的理论体系,规范了操作技术规程,为技艺的传承奠定了基础。

推介品牌“鞠躬尽瘁”

蒸汽杀青而成的茶,茶的汤色、叶底嫩绿明亮、香鲜味爽,外形色泽翠绿似鲜绿豆、匀整坚挺如松针,结合产地,故名为恩施玉露。

史载,汉朝时,恩施开始茶叶生产,公元3世纪,恩施茶叶生产就形成了规模,具有很高的加工技术。

重铸恩施茶的辉煌,杨胜伟倾尽所有功夫。参与恩施玉露地方标准的制订和修订;参加国家举行的“恩施玉露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专家论证会;参与央视关于恩施玉露传统制作技艺的拍摄宣传;奔赴多地参与茶会和茶展,加大恩施玉露的宣传。

“虽然退休了,但是自己心里一直不舍玉露情节啊,一定要把这个牌子打响,直到我不能动了。”退而不休,在退休近20年来,杨胜伟从未忘记责任,身体力行,经过一代代茶人的努力,恩施玉露走俏海内外。

2017年,恩施市茶叶面积达到34.5万亩,位居全省第一,干茶产量2.2万吨,实现农业产值17亿元,综合产值突破40亿元,“恩施玉露”品牌价值达15.27亿元。

传承技艺“桃李满天下”

品牌价值的提升,恩施玉露在市场站稳脚步,如何传承技艺,成了杨胜伟的“心头结”。

“传统制作技艺没有传承,这门技艺就会消失,那就毁了一代代茶人的不懈努力。”

技艺不断代,杨胜伟扛起了恩施玉露传统制作技艺传承的“大旗”。

在茶企亲身示范恩施玉露茶的制作过程;在茶园讲授鲜叶的采摘技术;在学校为学生进行茶艺演示;在旅游景点现场制作恩施玉露茶。传承路上不仅让技艺留下,更是“桃李满天下”,五十多年来,培养茶叶专业学生1080名,其中掌握恩施玉露传统制作技艺者392人,培训茶叶企业恩施玉露制作技术工人196人。

为更好让玉露茶的传统制作技艺得到传承,恩施市多措施让技艺“留下”,2014年,恩施市公开选拔“恩施玉露”茶传统制作技艺第三批市级代表性传承人,2015年9月国家级“非遗”项目“恩施玉露制作技艺”传承基地及恩施玉露博物馆在芭蕉乡“迎客”。2016年,在新型职业农民茶叶生产经营培训中,将玉露茶制作纳入培训内容。恩施市也组织多次活动,让“恩施玉露”技艺传承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保住历史留下的“财富”。

“希望茶能让更多富起来,让茶文化和制作技艺能永远传承下去。”献身茶业、心系茶农,授徒传艺,杨胜伟将继续前行,将一生献给“恩施玉露”茶事业。

编审:李晋升 编辑:李婷婷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