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市打好“六张牌” 增加农民收入再发力

[内容提要]:近年来,恩施市以精准扶贫为契机,增加财政投入,调整产业结构,二、三产业取得快速发展,一产业比重逐步下降,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但是恩施市是一个农业县市,乡村人口仍有60万人,占到总人口的74.5%,农民增收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心。农村工作必须以农业增效、粮食增产、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全面落实兴农惠农政策,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打好精准扶贫、产业发展、全域旅游等“六张牌”,不断扩大烟叶、茶叶、药材、养殖等农业特色产业基地规模,实现农村居民收入可持续增长。

根据国家统计局湖北调查总队抽样调查数据显示,一季度恩施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9.11%和9.19%,同比分别下降1.6和1.89个百分点。居民收入实现了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但增速有所放缓,增收特别是农村居民增收存在一些制约因素有待解决。

一、在湖北省内及恩施州内的站位比较

2016年恩施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6950元,同比增长9.51%。绝对值在恩施州8县市中排名第1,在湖北省103个县市区中排名第67,分别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6871元、4837元。增速在恩施州8县市中排名第6,在湖北省103个县市区中排名第12,分别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1.07、 0.72个百分点。(如图1所示)

图1:恩施州八县市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较

单位:元,%

地 区

2016年

2015年

增速

增速省

内排名

增速州

内排名

全 国

23821

21966

8.44

全 省

21787

20026

8.79

利川市

13743

12477

10.15

1

1

宣恩县

12270

11151

10.03

3

2

建始县

12712

11565

9.92

4

3

咸丰县

13158

11982

9.81

5

4

巴东县

12804

11661

9.80

6

5

来凤县

12374

11299

9.51

12

6

恩施市

16950

15478

9.51

12

6

鹤峰县

13075

11946

9.45

14

8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6559元,同比增长9.63%。绝对值在恩施州8县市中排名第1,在湖北省103个县市区中排名第57,在湖北省31个三类县中排名第3,分别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7057、2827元。增速在恩施州8个县市中排名第6,在湖北省103个县市区中排名第24,在湖北省31个三类县中排名第9,分别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1.87、1个百分点。(如图2所示)

图2:恩施州八县市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较

单位:元,%

地 区

2016年

2015年

增速

增速排名

全 国

33616

31195

7.76

省内

州内

三类县

全 省

29386

27051

8.63

宣恩县

22784

20606

10.57

2

1

1

利川市

24409

22108

10.41

4

2

2

巴东县

23219

21058

10.26

6

3

3

建始县

22867

20767

10.11

10

4

4

咸丰县

22844

20775

9.96

11

5

5

恩施市

26559

24226

9.63

24

6

9

鹤峰县

23122

21118

9.49

32

7

12

来凤县

23408

21388

9.44

34

8

13

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037元,同比增长9.22%。绝对值在恩施州8县市中排名第2,在湖北省84个农村县市区中排名第69(鹤峰67),在湖北省31个三类县中排名第17,分别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3326、3688元。增速在恩施州8个县市中排名最低,在湖北省84个农村县市区中排名第17,在湖北省31个三类县中排名第16,分别高于全国、全省0.98、1.78个百分点。(如图3所示)

图3:恩施州八县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较

单位:元,%

地 区

2016年

2015年

增速

增速排名

全 国

12363

11422

8.24

省内

州内

三类县

全 省

12725

11844

7.44

利川市

8607

7839

9.80

2

1

1

建始县

8689

7920

9.71

3

2

2

咸丰县

8613

7856

9.64

6

3

5

来凤县

8542

7794

9.60

7

4

6

宣恩县

8550

7805

9.55

8

5

7

鹤峰县

9159

8372

9.40

13

6

12

巴东县

8628

7893

9.31

15

7

14

恩施市

9037

8274

9.22

17

8

16

二、城乡居民收入五年来的基本特征

1.收入总量稳步增长,城乡收入差距逐步缩小。城乡收入比呈下行走势,由2012年的3.68变为2016年的2.94,倍差越来越小,五年缩小0.74,城乡收入差距越来越小。(如图4所示)



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收入较2012年分别增长1.56倍和1.96倍,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加1913.2元,增速超过9.5%,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加883.6元,增速超过9.4%;支出较2012年分别增长1.45倍和1.78倍,收支结余增加。由于惠农政策不断加强,农业农村发展较快,农民收入增多,农村务工人员工资水平快速提升,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开始快于城市居民,城乡人均收入差距出现了逐渐缩小的趋势。(如图5所示)



2.收入增速逐年放缓,城乡消费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回落和支出上扬特征明显,收入增幅呈下滑趋势,支出呈刚性增长态势。居民收入方面,农民收入增速连续多年快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速,但是2016年首次低于城镇收入增幅0.41个百分点,值得关注。2012—2016年城镇和农村可支配收入增速均呈现下滑走势,分别由2012年的13%和17.1%下降到2016年的9.63%和11.9%。居民消费方面,2012-2015年,农村居民人均消费增长连续4年快于城镇居民人均消费增长。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比连续4年缩小。2016年,恩施市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2475元,增长12.1%,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8702元,增长12.1%,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7341元,增长11.9%,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比为2.548。2016年农村居民人均消费增长略低于城镇居民人均消费增长,但是城乡居民人均消费差距进一步缩小的趋势没有改变。(如图6所示)

图6:城乡收支增速走势



3.收入来源多维增长,农村收入结构调整向好。从现状来看,恩施市全体居民收入来源同比增长较快,结构多元,工资性收入和转移净收入带动作用尤为明显。城镇居民主要靠工资性收入及转移净收入增收,结构相对单一。从农村居民来看,推动农民收入增加的“四驾马车”都在持续增长。农产品增收和价格上涨,推动了家庭经营收入的稳定增加。2012-2016年,恩施市连续五年成为全国粮食产量大县和生猪调出大县,烟叶、茶叶、药材、蔬菜等主要农产品全面增收。同时,由于国家加大农产品价格支持保护力度,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价格总体呈上扬态势。涉农补贴逐年增加,农民的转移性收入增长。2012年以来中央财政对恩施市“三农”的实际投入近20亿元。其中,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四补贴”资金近14.5亿元。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范围全面覆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财政补助标准提高等,都带动了农民转移性收入的快速增长。农民外出务工人数增加,工资水平提高,推动了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农村土地流转市场不断健全,流转规模继续扩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快速发展。与此同时,征地补偿标准逐步提高,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农民得到的利息、租金、红利等财产性收入逐年提高。(如图7所示)

图7: 2016年恩施市人均可支配收入构成

单位:年、元、%

人均可支配收入

全体居民

城镇居民

农村居民

2016

2015

增幅

2016

2015

增幅

2016

2015

增幅

16950

15478

9.5

26559

24226

9.6

9037

8274

9.2

一、工资性收入

8579

7801

10.0

15690

14251

10.1

2723

2489

9.4

二、经营净收入

3725

3414

9.1

3436

3138

9.5

3963

3641

8.8

一产业经营净收入

1925

1769

8.8

431

394

9.4

3156

2901

8.8

二产业经营净收入

154

136

13.2

228

203

12.3

93

81

14.8

三产业经营净收入

1646

1509

9.1

2777

2541

9.3

714

659

8.3

三、财产净收入

1054

993

6.1

2206

2080

6.1

105

98

7.1

四、转移净收入

3592

3270

9.8

5227

4757

9.9

2246

2046

9.8

4.支出结构趋向合理,生活消费占比逐年缩小。2016年恩施市城乡居民生活消费支出跑赢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八项指标增幅全部在10%以上。支出方向上食品烟酒支出虽然量值最大,但增速不再一枝独秀,居住、教育文化等其它方面消费需求明显增大。(如图8所示)

图8: 2016年恩施市居民生活消费支出构成

单位:年、元、%

生活消费支出

全体居民

城镇居民

农村居民

2016

2015

增幅

2016

2015

增幅

2016

2015

增幅

12475

11133

12.1

18702

16677

12.1

7347

6566

11.9

一、食品烟酒

4403

3953

11.4

6189

5561

11.3

2933

2628

11.6

二、衣着

1009

906

11.4

1653

1482

11.5

479

431

11.1

三、居住1824

2487

2216

12.2

3839

3419

12.3

1373

1225

12.1

四、生活用品及服务

806

719

12.1

1145

1018

12.5

526

473

11.2

五、交通通信

1239

1096

13.0

2011

1778

13.1

603

535

12.7

六、教育文化娱乐

1298

1159

12.0

2072

1850

12.0

660

589

12.1

七、医疗保健

980

877

11.7

1381

1236

11.7

650

582

11.7

八、其他用品和服务

253

207

22.2

412

333

23.7

123

103

19.4

2012-2016年,恩施市恩格尔系数下降幅度较大,城镇下降4.41%,农村下降12.52%,表明城镇和农村居民生活质量都明显提高,特别是农村居民尤为突出。(如图9所示)

图9: 恩施市近五年恩格尔系数变化



5.收支结余稳步增长,城镇结余大于农村结余。2012—2016年城镇收支比分别为1.32、1.39、1.46、1.45、1.42,农村收支比分别为1.12、1.14、1.26、1.26、1.23,城镇、农村收支比都呈上升态势,表明城乡收支结余稳步增长。但是城镇收支比分别比农村收支比大0.2、0.25、0.2、0.19、0.19,收支结余城镇明显大于农村。自2013年来机关事业单位调整工资标准、车改补贴、年终奖金以及调整退休金、养老金等产生的翘尾因素增多,城镇居民相对农村居民口袋余钱增多。(如图10所示)



三、增加农村居民收入任重道远

1.农民收入来源仍然较窄。尽管农村收入结构得到调整,但农村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仍然是务农和务工。2016年恩施市近60万农村人口,有61%的农户合计32.6万人务农,主要以50-70岁人为主:有20%的农户合计12.34万人外出务工挣取工资收入,主要以18-50岁为主。农村的收入来源较为狭窄,农村大部分留守农民还是靠种植水稻、玉米、烟叶、茶叶,饲养生猪维持家用。

2.农业生产形势较为严峻。2016年,恩施市粮食播种面积为110万亩,经济作物播种面积为101万亩,畜牧业主要养殖猪、牛、羊、鸡,当年出栏(笼)数分别为100万头、14.8万头、18.3万只、223.4万只。受产出比低、农村劳动力减少等因素影响,粮食功能区耕地非粮化、非农化现象有所抬头和蔓延,粮食作物呈逐渐单一化局面,大多农民自种自给,粮食流向市场较少,保住粮食产量大县压力较大。经济作物主要以茶叶、烟叶为主,除茶叶发展形势较好外,烟叶、黄连等种植面积实际都呈萎缩状态。今年开春爆发的禽流感疫情对全市的家禽生产带来了严重影响,家禽养殖销路骤断,造成家禽量价齐跌,随着疫情警报的解除,家禽价格开始回升,出栏量逐渐增加,但是不少养殖户对后续市场信心不足,加之环境整治客观需要,畜禽养殖业再次陷入低迷。

3.生活消费仍占支出主要。目前恩施农村在消费方面主要还是侧重于基本的生活消费,主要集中在衣食住行。部分农民无法满足家庭基本生活支出,部分农民还有不少债务负担,教育支出大、出行难、看病贵等问题依然困扰着农村。虽然农村实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缓解了看病难的问题,但由于药品加成过高和医疗资源消费过度导致看病贵的问题仍然严重。

4.农资价格上涨幅度较大。随着国家各项兴农惠农政策陆续出台,各种补贴政策的实施,农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刺激了他们的种粮积极性,粮食价格出现不同幅度的上涨,但是种子、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更快,粮价上涨给农民增收带来的收益,被农资价格上涨所冲销。据恩施州调查队数据显示:今年各类农药价格不同程度上涨,草甘膦购进价格为1.3万元/吨,与2016年相比增加了0.2万元/吨,涨幅达到18.2%;深优品牌的中稻种子价格为55元/公斤,与2016年相比上涨了15元/公斤,涨幅达到37.5%;劳务工资每人每天上涨了10元,达到80元/天;农机雇佣价格为70元/亩,相较去年上涨10元/亩。

5.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不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主体的竞争力强弱与组织化程度的高低成正比。目前恩施市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较快,截止2016年底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达到1119家,但是仍有16.5万户农民的生产经营方式为一家一户小规模分散经营,组织化程度不高,产业规模较小,公司、基地、农户三者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共同体没有完全形成,覆盖面不广,农业效益仍然较低。

6.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低。农村教育相对发达地区还比较落后,致使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难以提高,传统观念甚至封建思想观念仍然存在,农民智力资本严重不足,很难有效参与市场竞争,提高收入。据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恩施市仍然有84.7%的农民受教育程度为初中以下文化,受教育程度低,经营观念落后,主要凭借传统的种植技术和辛苦劳作来获取微利。总体来讲受教育程度与经营收入是呈正向发展的,充足的知识和技术能力可以引导农民更好地用好新技术、新品种,能匹配良好的销售信息和渠道获取更多收入,政府培训种植技术和引导转变经营观念显得尤为重要。

7.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部分乡镇农村水利设施逐步老化失修,大多数灌溉沟坎仍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所建,现在田间地头的引水、排水灌溉设施主要靠农户自建,一些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如乡村公路、农田改造、农田水利设施等)的投资对于大多数农民来说难以承受。国家实施的大型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只能在“面”上起到引导作用,至于到田到块的小型水利工程严重不足,致使基础设施不能满足新形势下农业发展的需求,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加。

四、打好“六张牌”,增加农民收入再发力

增加农民收入事关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全局,意义重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民,三农问题的实质在于农民的收入。恩施市乡村人口达到60万人,市场广阔、购买潜力巨大,如果能把农民的消费潜力挖掘出来,必将对国民经济发展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打好“六张牌”,显得至关重要。

1.用好精准扶贫政策,打好扶贫牌。2016年,恩施市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深入推进,实现了龙凤镇(全国综合扶贫改革试点)整体出列、58个贫困村首先脱贫、13777户40926人脱贫销号的脱贫攻坚任务,切实增加了农村困难群众的收入。市委市政府充分写好精准扶贫这篇大文章,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不断完善产业扶贫机制,围绕现代烟草、茶叶、畜牧、生态文化旅游等产业链建设发展生产脱贫一批,制定光伏扶贫、旅游扶贫、电商扶贫等12个专项方案和具体办法。高效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稳定各类特色基地120万亩。整合涉农项目资金4.3亿元,用于推进“121”产业扶贫模式。兑现各类政策补贴2383万元,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到3200元/年,大病保险住院费用报销比例20%。恩施市脱贫攻坚取得“首战”胜利,但是在整体脱贫,产业扶贫、按期脱贫,防止返贫等问题上值得深入思考。脱贫攻坚、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一要挤水分,防止数字脱贫,防止农民被脱贫;二要求质量,防止数字增收,防止浮夸增收;三要杜绝形式主义,防止上层喊话、底层落实,防止雷声大、雨点小。精准扶贫要求真增长,实脱贫。

2.借龙凤镇试点东风,打好试点牌。恩施市是国家综合扶贫改革试点地区。2012年12月,李克强同志第二次视察恩施,作出“移民建镇、扶贫搬迁、退耕还林、产业结构调整,并在恩施龙凤镇先行先试”的重要指示,随后国家财政部、国家林业局等部委相继赴恩施调研,支持龙凤镇综合扶贫改革试点建设。五年来龙凤试点作用明显,农村居民收入增长迅速,精准扶贫实现整体出列,做到了“作用效应辐射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带动全市、项目建设拉动全市、资金投入涵盖全市、发展模式影响全市”。后期发展上一要打造农民持续增收的增长点,防止出列农民再返贫;二要善借龙凤试点东风,在项目资金上下功夫,争取中央及省州财政资金惠及全市;三要总结龙凤经验,在全市进行一盘棋推广,防止照抄照搬,出现龙凤经验水土不服的问题。

3.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打好产业牌。长期以来,恩施市立足地方特色,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来增加农民收入。恩施市地处武陵山区,自然资源丰富,素有“鄂西林海”、“天然氧吧”、“华中药库”、“中国硒都”之美称。主要有三大特色和优势:一是富硒。境内富硒碳质页岩出露面积约850平方公里,储量高达25亿吨,最高含硒超过8000毫克/千克,出产的富硒生物产品及其制品具有内在品质优势和市场竞争力;二是纯天然无污染。境内植被完好,水清气爽,发展天然无污染绿色食品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三是缓季节。山区地形复杂,海拔高度垂直变化,从海拔200米左右的低山平坝到1800米以上的高山地带,让农产品具有2个月左右的季节差异,具有延缓供应期,调节市场淡旺季的优势。恩施市立足资源优势,重点发展“2211”产业,即“两叶(茶叶、烟叶)、两草(草本药材、草食畜牧业)、一芋(魔芋)、一菜(高山缓季节特色蔬菜)”等特色产品,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切实增加了农村居民收入。但现有特色产业存在两个关键问题不容忽视:一是产能不足。硒矿开发处于零状态,特色品种多但产量少,很多产品年产量不足一截火车皮,外地客商想买没有货源;二是本地特色资源保护迫在眉睫。随着对外开放度越来越高,越来越多外来物种“入侵”恩施,最有“卖”点的传统特色产业如经济作物、家畜、水果越来越被“洋”化,最有卖点的本地黑猪、桃子、李子、玉米、小米等品种基本绝迹,自我保护意识需进一步提高。

4.夯实恩施全域旅游,打好旅游牌。恩施市旅游业发展迅猛,“十二五”期间共接待游客463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04亿元,连续5年实现30%以上的增幅,与“十一五”期间相比分别增长6.2倍、6.9倍,分别占恩施州总量的35%、37%。恩施市人民政府连续4年被省政府表彰为“全省旅游产业发展突出贡献县市”。在全域旅游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恩施州被纳入全国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既是发展的必然,更是发展的重大机遇。顺应发展大势,恩施市委市政府提出“316”发展战略,其中“武陵山旅游休闲中心”就是统领今后乃至更长时期全市旅游业转型升级的总目标。恩施市要以全域旅游理念统筹推进全市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紧紧围绕“武陵山旅游休闲中心”这个战略目标,以全域旅游为抓手,以项目建设、完善配套、拓展市场、综合监管为路径,进一步提高旅游产业的引擎支撑力、品牌影响力和惠民带动力,打好旅游这张牌。

5.以“硒+X”为抓手,打好富硒牌。恩施的硒资源世界闻名,有“世界硒都”的美誉。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具有抗氧化、防衰老、保护视力、修护细胞、提高免疫机能、防治重金属中毒等多重生物功能,享有“生命火种”、“抗癌之王”、“光明天使”、“心脏守护神”、“天然解毒剂”等众多美誉,且在人体内无法自主合成,只能依靠日常膳食营养来补充,物以硒为贵,“硒”当仁不让成为居民追捧的“硒宝贝”。长期以来,恩施市硒产业面临有产品无市场,有市场无产品,产品质量不好等困局,如何破局值得深入思考。一是要构建“硒+X”产业发展新模式,突出供给侧改革。中央提出了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大战略,全民健康工作重点从治病转向防病,催生了对大健康产品消费的增长,硒产业既属于大健康产业,又属于综合性经济产业,“硒”当仁不让的从次要地位走向主要地位。要将硒产业作为县域经济支柱产业进行建设,带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满足世界缺硒国家和国内缺硒地区硒产品供给,完全符合特色开发、绿色繁荣、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完全符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二是以“硒+X”为抓手,推进硒产业达到全国领先水平。在市场营销上狠下功夫,紧紧围绕恩施州委、州政府打造“一谷、两基地、三示范区”目标,所有产业布局围绕硒产业展开,围绕硒产品搭建国际合作平台,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帮助富硒产品开拓国际国内硒市场,推进硒产业标准化建设。三是以“硒+X”为导向,注重产品打假,坚决不能让质量低、劣、仿、伪产品砸掉恩施硒品牌。

6.发挥绿色生态优势,打好生态牌。恩施市地理区位优势明显,自然生态条件优越。多年来,该市坚持“生态兴市”不动摇,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努力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共赢局面。市委市政府从优化生态环境、建设宜居家园、发展生态产业、弘扬生态文化、建立长效机制5个方面系统部署,重点打造茶叶、现代烟草、畜牧、清洁能源、生态文化旅游、信息等六大绿色生态产业链,逐步形成绿色食品、清洁能源、新型建材、医药化工、矿产开发、现代烟草等为支柱的资源型工业体系,绿色农业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此外,把绿色山林当成聚宝盆,从卖景点到卖文化、卖气候、卖空气、卖山货等,旅游业成为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增长极。绿色、生态给予恩施效益,恩施也把绿色、生态看得很重。近年来,恩施市深入实施以“五改三建”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家园建设,大力实施清洁能源入户工程,初步形成了以沼气池为主导,以太阳能、生物质能为补充的多能互补格局;以“六城”同创为载体,大力实施“山更青、水更绿、天更蓝、土更净、城乡更美”专项治理,生态保护注重细节,对每一棵树,每一条河,每一座山都仔细研究,不乱挖山、不乱砍树、不乱填沟河、不乱排污、不乱用农药、建立“河长制”,整治网箱养殖,修复耕地、整治粉尘等,推进城乡绿化、美化,努力让山水乡恋与城市文明融为一体,让绿色生态成为农民增收的源泉动力。

总之,恩施市要以精准扶贫为契机,以农民增收为重点,增加财政投入,全面落实兴农惠农政策,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不断扩大烟叶、茶叶、药材、养殖等农业特色产业基地规模,打好精准扶贫、龙凤试点、特色产业、全域旅游、硒资源、绿色生态“六张牌”,实现农民收入可持续增长。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