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亲情“触手可及”
——恩施市启动关爱留守儿童“亲情小屋”建设工作记略
记者 严鹏 通讯员 袁作森 郭小丽
亲情小屋内设备齐全
屯堡乡中心小学,留守儿童和父母视频通话
“那个小屋子啊,很温暖,因为可以和父母‘面对面’说上很多话,就感觉父母在我身边,学习也有信心了。”说起学校的“小屋子”,正在恩施市白杨坪镇熊家岩中学九年级读书的留守儿童何杰感叹的说。
让亲情“触手可及”,留守儿童不再“留守”,恩施市主动作为,2014年率先在全州启动关爱留守儿童“留守儿童之家·家校连心·亲情小屋”建设,截至目前,恩施市已建成“亲情小屋”134所,实现了全市农村完小及初中学校的全覆盖。
“看到了,看到了!”当视频里出现父母的头像时,恩施市崔家坝镇留守儿童吴谭鑫懿望着妈妈好半天,并向妈妈展示了他的奖状和奖品,母子俩在“亲情小屋”真情真语叙亲情。
“屋子”虽小,但看到你胜似千言万语,温暖足够热度,亲情小屋连起大山内外的“亲情”,情感不再“空位”。
架起“亲情线”
“亲情缺失,让留守儿童心理很脆弱,在学校很内向,遇到事情大部分会退缩,没有依靠嘛。”在恩施市红土乡民族中学从事班主任多年的廖全安,对留守儿童的处境感触很深。
亲情“失位”,留守儿童心理和情感“贫困”,补偿“精神粮食”迫在眉睫。
寻找问题的突破口,恩施市站高位谋全局,不断探索,力求解决问题之道,2015年,恩施市将“亲情小屋”项目建设列为全市10大民生工程之一,并“借力”遍布城乡学校的教育信息化网络,在全市100所农村小学建立关爱留守儿童“亲情小屋”。
“针对留守儿童,学校一直行动,谈心交心,下乡家访,但力度还是不够,亲情小屋正好堵住了这个‘缺口’。”和留守儿童打交道多年,恩施市沐抚办事处中心小学负责人李相伟道出了心声。
大手笔为“亲情小屋”夯实保障基础,投资近200万元,2015年底,100所学校留守儿童“亲情小屋”全部建成,所有“亲情小屋”按“六有”标准(有固定场所、有统一标识、有基本设备、有专项制度、有专人管理、有定期使用记录)规范设置。
温暖持续给力,2016年,专项资金为新增加建设的34所学校留守儿童“亲情小屋”“添砖加瓦”。
“可以和父母说些知心话,还可以在屋子里阅读,下棋,心情很快就好了,大伙儿可是期盼着的。”在恩施市白杨坪镇熊家岩村小学,五年级学生谭海涛说起亲情小屋,就一个劲儿的高兴。
“小屋子也是分区了的,亲情通话间、成果展示墙、悄悄话驿站、课外阅读室等,确保学生与家长在相对温馨和私密的环境下通话。”作为该小学的“亲情辅导教师”,彭志梨不仅要指导学生操作,还要陪学生一起“同享快乐”。
民生工程暖民心,“亲情小屋”架起了“亲情天线”,让快乐伴随成长。
营造“亲情味”
“建屋只是第一步,剩下的就要比心做事,用心管理,精心布置,让留守儿童在‘亲情小屋’安心,找到‘亲情味’。”以情育人,恩施市白杨坪镇熊家岩中学负责人牟启敏点出“亲情味”的重要性。
使用“亲情小屋”,说在嘴上,落实在腿上,从制度上创新,《恩施市“亲情小屋”管理和应用方案》,《恩施市留守儿童亲情小屋管理制度》等多个文件制度“孕育而生”,让“亲情小屋”进校园有了强“后盾”。
“我们学校的‘亲情小屋’都是按照规定运行,专人负责,其实学生们都很喜欢。”运转好,“亲情”的电波传递才能“永不消逝”。
准确摸清留守儿童底数,建立完善留守儿童档案,强化专项制度、明确专人管理,合理安排留守学生使用“亲情小屋”的时间和频率,温馨之家播撒阳光。
“这个小屋感觉很温馨,没了烦恼,学习更有动力。”“亲情小屋”给恩施市芭蕉乡白岩小学的留守儿童谢杨洋带来了“阳光”。
制度上有保障,管理上有创新,恩施市不断探索留守儿童的管理方式,继续为“亲情小屋”“添柴加火”,恩施市为“亲情小屋”聘请“爱心妈妈”,负责“亲情小屋”的管理、应用和对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等关爱工作。
目前,全市已安排了80万元专项资金聘请了40位“爱心妈妈”,2017年秋季学期还将再聘请20位“爱心妈妈”。
丰富“亲情包”
“你看我,在家里不仅可以和父母视频通话,还可以学习各种课程和知识,真方便。”在恩施市沐抚办事处,正在读小学二年级的胡雨嘉甚是高兴。
在技术上创新,多角度出发,让留守儿童心灵安慰更加丰富。
因地制宜,结合农村学校点多面广实际,恩施市不断丰富“亲情小屋”的“亲情包”,让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助力”关爱留守儿童,从单一视频通话拓展为在线学习学科优课微课、健康知识、交通知识、戏曲普及等知识,小平台里藏着“大关爱”。
“这个平台,内容丰富,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亲情的温暖,还能学到很多知识,很实用,真的要点个赞。”在三岔镇三元小学,四年级教师谭垭感受到学生知识面在不断扩展。
综合性学习平台,改变过去仅限于学校 “亲情小屋”中的专用终端,拓展到千家万户的电视终端,让所有学生可利用家庭电视机与父母随时进行视频亲情通话,还可以利用家庭电视机学习各类知识、优课微课等资源。
“我们在技术上也不断更新,把有利于留守儿童的一切元素都包容进来,让‘亲情小屋’内容更加充实丰富。”恩施市教育局装备站负责人朱洪说道。
关爱多途径,恩施市一切为留守儿童着想,还将“亲情小屋”搬到室外,组织学生开展文体活动和书画朗读比赛,开拓了视野,还拓开了亲情的港湾,留守儿童的天空“多姿多彩”。
“亲情小屋”在学生与家长之间架了一座亲情的桥梁,让沟通随时随地,对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习、生活具有极大的作用。”恩施市教育局负责人张玲说。
记者手记:有句话说,一个鸡蛋,从外面打开,是破碎;从里面破开,则是生命。亲情是孩子心灵最深的渴望,“亲情小屋”用关爱留住了孩子们对幸福的这份渴望,也给大山的“留守儿童”造了一个梦,让他们的童年在梦中延伸,长大。
编审:廖康庄 编辑:胡蓉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