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区国税局:扶贫工作队驻车蓼坝村第一书记王利中同志先进事迹

在我们的身边,有这样一位普通党员,他在自己工作岗位上默默坚守,无私奉献,甘于平凡。用真情谱写了一个共产党员应有的情怀和担当,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一个共产党员坚定的信仰。他,就是开发区国税局原党组书记、现盛家坝乡车蓼坝村驻村第一书记――现年58岁的王利中同志。

车蓼坝村位于盛家坝乡东南部,与宣恩、咸丰接壤,距乡政府所在地盛家坝集镇约20公里,现辖大茅坡、车蓼坝、灯草池和新寨四个村民小组,全村现有农户523户、人口2020人,其中劳动力972人。全村共有承包耕地5000余亩,旱地4000多亩,人均耕地2亩左右。当地平均海拔1200米,属典型的高山村。传统农业种植以玉米、马铃薯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有烤烟、药材,烤烟常年种植面积稳定在3500亩以上,烤烟种植是车蓼坝村老百姓主要经济来源;养殖业以牲猪、黄牛、山羊养殖为主,

车蓼坝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共计190户,贫困人口545人;贫困人口占全村总人口比例为27%。截止2016年底,贫困户存量119户、贫困人口331人;现有贫困人口占比16.4%。贫困户中有低保户48户、133人,五保户9户、9人,一般贫困户62户、189人。

作为曾经一名知青,长期的农村生活,让王利中对农村有着深厚的感情,深知农民的疾苦。当精准扶贫工作需要时,他主动提出到离家70公里之外车蓼坝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老伴埋怨他,儿子不理解他,不明白都58岁的人了,不在家好好享清福,为什么要自请去那么艰苦的地方。临行前打理行李,行李箱里除了几套换洗的衣服,其它空间都被各类治疗心脏病、高血压的药品占据,老伴流着泪心疼的责备他,“老王,你一把年纪,都快退休的人了,还这么拼干什么呢?”。“我是一名党员”,多么朴素平凡的一句话,却折射出王利中同志一生的追求:谈薄名利,永远把为老百姓办实事作为衡量自身价值的一把标尺。

入村后,他马上投入到精准扶贫工作中去,走访贫困户,路况差,车子去不了,他就步行,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他就走访了全村所有的贫困户。鞋子走坏了,他舍不得买,但他却捐款帮助村里硬化道路。他有高血压、心脏病、腰椎病,常常忘记吃药,但不会忘了哪家贫困户是什么情况,急需要什么帮助!他抽空回家返回村里的时候,带的最多的是米、油、菜,这些都是免费送给村里的。

贫困户孙世德家庭经济困难,住在危房里。80多岁的妻子因盆骨骨折长期瘫痪在床,子女也不在身边。王利中同志听说后,来到孙世德家里,拿钱找来医生为他妻子治疗,并协助村委向民政局申请调高其低保标准,帮忙申请危房改造补助,解决孙老家里的燃眉之急。端午节,阖家团聚的日子,王利中没有回家看望刚满月的孙子,而是留在村子里,到孙世德等贫困户家里,送去棉被、衣物和生活用品,他心里怎么也放不下这些“穷亲戚”们。

“老王书记,没有你就没有我儿子的重生……”,张光华母亲拉着王利中同志的双手,热泪盈眶。贫困户张光华由于沾上赌博恶习,家里一贫如洗,他母亲终日以泪洗面。了解这一情况后,王利中同志多次上门找张光华谈心,鼓励他要建立信心,远离赌博,重新做人。张光华想种植烟草,但是没有本钱,王利中就拿出自己的工资为其购买种苗,过段时间又送去化肥。在王利中同志的帮助下,张光华种植的烟草长势喜人,他再也不赌博了,重拾了对生活的信心。

送油、送米、送衣服,送出一份份温暖和爱心。他把贫困户当成自己的亲人,村里每个人都知道“老王书记”,家里有什么事情,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我们的“老王书记”。

车蓼坝村就是王利中同志的第二个家,他像爱家人一样爱着这里的老百姓,现在老伴也被王利中同志这种崇高的奉献精神深深打动,打包好行李,一起来到车蓼坝村驻村,义务在村委会帮忙,为贫困户服务。王利中同志还把自己在成都工作的儿子带上车蓼坝,一起为村里的贫困老百姓捐款捐物解决困难,累计捐款4000多元。

为了让车蓼坝村在2018年实现整体脱贫的宏伟目标,他义无反顾的在村里加班加点,走进田间地头、老百姓家里,跑政府、跑企业,自掏腰包出费用送村委干部走出家门去学习外地脱贫经验,根据车蓼坝村自身特点,主持制定了《车蓼坝村精准脱贫工作规划》,为车蓼坝村今后精准扶贫工作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和脱贫路线。

王利中说,作为一名普通党员,要讲政治,讲党性,当前精准扶贫工作是我党一项重要政治任务,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就是要始终站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

共产党员的崇高信仰,不只在枪林弹雨中辉煌,也不只在惊涛骇浪前闪光;不只在荣誉面前凝聚,也不只在危难时刻高扬。王利中同志不管是在税务一线,还是在精准扶贫的战场,我们强烈的感受到这种信仰的力量,它就像六月漫山的映山红,正盛情绽放。

文章来源:开发区国税 编审:王亚辉 编辑:周岗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