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多次提到“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这既是对我们党95年的光辉历程进行的科学总结,又是对我们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出的具体要求。在讲到第三个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时,习近平强调:“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在这里总书记把十八大以来我们经常强调的“三个自信”发展到了“四个自信”,强调了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实现中国梦的精神支撑,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竭的动力源泉。
文化自信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党的十八大从国家、社会、个人层面提出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吸纳人类文明精华与反映科学发展规律的鲜明特征,既深刻反映了社会主义中国的价值理念,更是五千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无源之水,无根之花,将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价值追求融为一体正是汲取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比如富强是中华民族千年夙愿、“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体现了中华民族朴素的民主理念,因而国家层面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都可以在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寻其价值根源;社会层面倡导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同样也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个人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更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价值导向。作为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血脉相承、文脉相连。习近平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现在社会上存在调侃崇高、扭曲经典、颠覆历史、丑化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的不正常现象,这些人是非不分、善恶不辨、以丑为美、过渡渲染社会阴暗面,其根本就是信仰缺失,价值观出了问题。因此我们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在继承传统和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文化创新,构建强有力的文化认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文化自信是铸就民族之魂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要经受苦难、铸造辉煌,文化的支撑力量不可或缺。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世界有地位、有影响,不是靠穷兵黩武,不是靠对外扩张,而是靠中华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所以文化自信是更深层次的民族品格。中华民族之所以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顽强发展,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的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也正是一代代中华儿女创造的中华文化为我们的民族提供了精神支撑。
“文以载道,以文化人”,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闻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些诗句之所以至今仍释放出深沉的感召力,就在于其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及爱国情怀历千百年而不变,传递的真善美及向上向善的价值追求经久不衰。但是,随着对外开放和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一些西方思想也乘虚而入,有些人丢掉了根,社会上存在文化自信失落的现象。比如在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形形色色的“奇葩建筑”,贪大、媚洋、求怪等乱象愈演愈烈;对西方“洋节”的过渡渲染和铺排使圣诞节在中国持续升温,过洋节也从最初的商家炒作慢慢变成国人的一种习惯,而对本土节日的冷落也就司空见惯;甚至有些明星饰演着爱国影片却加入外国国籍等等这些,都是因为遗失了中华传统,丢掉了民族之魂。由此可见,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心要植根于中华文化的精神沃土,壮大于生生不息、不曾断流的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内化于中国人的傲气和傲骨,最后通过革命实践铸造成了富有时代特色的中国精神。实现中国梦,必须要有中国精神,要有一以贯之的民族之魂,而文化自信正是铸就民族之魂的精神支撑。
文化自信是引领改革创新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改革创新的事业,改革创新是党的建设事业发展壮大的重要保证。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则是一个社会在最新的创造性实践中激发出来的,反映社会前进的发展方向,引领时代进步的思想潮流,是一个社会最新的精神气质、精神风貌和社会时尚的综合体现。
中华民族素有文化自信的气度。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只有对自己文化有坚定的信心,才能获得坚持坚守的从容,鼓起奋发进取的勇气,焕发创新创造的活力。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创造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放眼当今世界,无论是人类文明共同繁荣的未来发展,还是大国理性和平崛起的创新探索;无论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还是每个人追求美好生活的新希望、新向往,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已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之一。正是有了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中国人民把握住了时代主题,努力保持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求真务实的精神状态,有力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进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崛起,离不开精神力量的支撑。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凝聚中华民族的牢固精神纽带和促进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力量。正是有了文化自信,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将不懈的追求夙愿和心中博大深沉的“家国情怀”汇聚融合,保持广阔的胸襟,保持对思想文化更多的尊重,在与社会对变革创新更多的包容中,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坚定信仰者和实践者,从而实现自己的中国梦。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一个民族要充满生机活力、实现繁荣富强、在世界上拥有巨大影响力和吸引力,必须充分发挥文化的强大力量。5000多年中华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优秀传统文化、党和人民在革命实践中孕育的先进文化,都凝聚着圆融大气的中国智慧,蕴涵着实现中国梦的中国精神,是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只有始终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才能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才能为民族复兴提供不竭的动力。让我们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文章来源:中国硒都网
责任编辑:黄倩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