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天白云、万丈绝壁、流水飞瀑、古道蜿蜒……一路风景,一路歌。进入沐抚,只见道路两旁整齐水杉郁郁葱葱、亭亭如盖、一线排开,像守护古镇的士兵,昂首挺胸、庄严肃穆。清风徐徐吹来,树冠随风摇摆,它们仿佛唱着古老的歌谣,诉说岁月的变迁。
“皇恩宠赐与抚慰,沐浴日月之清辉。”沐抚因沐浴皇恩而得名,相传在明朝崇祯年间,本地土家族首领朝见崇祯皇帝,向朝廷进贡木材和大米,故得名木贡,崇祯皇帝得知向氏家族一片忠心,便下旨免除进贡之事,为了感谢皇帝隆恩,向氏家族将木贡改名为沐抚,沐抚地名由此沿用至今。
清朝嘉庆初年,吴、胡、陈、刘、许五姓客家人,由荆州、孝感迁入。他们根据土家吊脚楼的样式修建街道,在这里世代繁衍生息,逐渐形成古镇格局,历经岁月沧桑。“六城”同创工作开展以来,沐抚古镇焕发青春。当地政府深挖古镇文化,请来一批能工巧匠,将沐抚的现代化的房屋进行民族特色化改造,不到一年时间,古镇旧貌换新颜,时尚中不乏古朴,拉近现代与历史的距离。
古镇与大峡谷相得益彰。“春风识路,绿迷峡谷之幽”,凭栏处、抬望眼,春风过处,绝壁环峰丛轻雾袅袅,万丈白岩似画廊白云飘飘,峡谷脚下古树成林、绿草如茵、繁花似锦,好一派田园风光!那青山绿水间,青瓦、白墙、木门窗,飞檐翘角、亭台楼阁,古香古色的土家吊脚楼层层叠叠、连绵不绝,延伸至峡谷深山……
微微凉风习习,层层薄雾袅袅,是古镇独特气候的写照。我喜欢漫步古镇,步履轻盈走在青石板上,触摸那一份历史的余温,感受古镇的变化。如今,一半是尘土一半泥、坑坑洼洼、坎坎坷坷的水泥路,五颜六色大小不一的广告牌,横七竖八、乱摆乱放的地摊,随停随转、不讲规矩的小三轮……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取而代之的是黑色的道路、白色的停车线、绿色的景观树、整齐摆放的车辆、垃圾回收“一桶两筐”,店铺经营“门前五包”。干净整洁的旅游古镇,迎接着四面八方的游客。
“南风播蕙,迎君远至;蜀鹃倾城,啼客再来。峡谷仙居也!”位居峡谷之下的沐抚古镇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游憩、休闲。清明、“五一”、“六一”等假期以后,家家户户阳台上飘扬着清洗过的床单被套。老少妇孺们怡然自得地围坐在一起,一边边晒太阳一边高声谈论着“旅游收成”。“融怡当数楼门客,半作耕农半作仙”以及的诗句“有幸是,皇恩再沐,百姓日安康”反映出当地居民悠闲自得的生活。
古镇水源丰富,有着“九龙十八阡,三步两栋桥。”的说法。你看,狮子阡泉眼处,小亭如伞,清雅别致。多少年来,泉眼无声细流,如甘露一般滋养哺育这片富饶的土地。当地政府依傍泉水修建旅游广场。一池清泉留作舟、风雨桥横画当中。闲庭漫步随心走,夕阳西下见霓虹。平坦开阔的广场是老乡们休闲、散步、健身的好去处,晚饭以后,跳舞的群众从四面八方赶来。“土家歌舞伴夜,下里巴人醉客。”每到夜晚,旅游广场灯光璀璨、五彩绚烂、轻歌曼舞,劳作了一天的人们纷纷参与到广场文化活动中展示才艺、释放压力、愉悦身心。我惊奇地发现,广场上干干净净,没有包装袋、果皮纸屑、烟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清洁家园”活动已经成为常态。
文化广场既是群众休闲娱乐的场所,也是“六城”同创宣传阵地。“咚咚锵、咚咚锵……”欢快的锣鼓响了起来,“绿化亮化保通畅,大变样。乱贴乱倒乱设摊,不美观。文明出行和开车,守公德……”三句半《“六城”同创好处多》吸引了众多群众。伴着轻快的节奏、郎朗上口的台词,观看的群众越来越多。《婆婆也是妈》、《老婆老婆,你辛苦了》、《劝你莫超生》等精彩节目引来群众阵阵喝彩……爱护家园的生态环境,成为古镇人的自觉行动。
古镇没有停留在历史的废墟上,而是在紧跟时代发展步伐。特别是“花花世界”生态园区开园以来,沐抚的经济发展前景更加广阔,村民群众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古镇的变化,激发古镇人创作灵感。不少人通过微信、QQ发送诗歌、美文、图片,“播放”园区建设情况,讴歌生活的美好,凝聚和释放着热爱家乡、建设家乡、发展家乡的正能量。
风情古镇,让我思绪万千。看那风雨桥上,那一对情侣应该在说悄悄话吧?波光粼粼的水面将他们的身影拉长,此情此景感染着我。我虽然不是当地人,但在几年来的工作中,也与这片土地结下了深厚的感情。漂泊的我,在古镇似乎也有了心的“归宿”。
阳光洒满古镇,暖暖的。放眼望去,清江升白云、绝壁环峰丛、天桥连洞群、暗河配天坑、地缝接飞瀑……绝美大峡谷脚下,只见飞檐翘角、亭台楼阁、雕梁画柱、穿木斗笋、走马转角,沐抚古镇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它连同大峡谷,共同书写着“六城”同创的篇章,融进恩施美丽乡村的画卷……
(责任编辑:廖康庄)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