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入党记忆
杨顺高
1962年10月16日,我出生在芭蕉戽口一个农民家庭。8岁入学,小学五年,初中二年,高中二年。读小学和初中时正逢“文化大革命”运动。高中毕业后回乡参加了两年生产队劳动(大集体),1981年10月应征入伍,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其间,1985年4月入中国共产党组织。1986年10月退伍回家。1987年7月,“毛遂自荐”到市政府办公室做一名临时工。尔后虽不断地变换工作岗位,但我认认真真做好每项工作,坚持共产主义信念始终没有变。
自1985年4月成为中国共产党员以来,已是三十多年了。在这三十多年里,我见证了我们国家的改革开放,见证了我们国家的发展和变化。我的家乡——戽口村,一个穷乡僻壤的地方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首先是“吃”的方面: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由于大集体的诸多弊端,农民辛苦一年生产的粮食除去上交后,所剩无几,还要上交任务猪,生活十分艰苦,更谈不上有积蓄。当时戽口民间盛传一首歌谣:“一年苦到头,三十吃顿肉。初一歇天气,初二现门头”。这就是当时戽口农民生活的真实写照。而如今,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大力调整,戽口村没种一蔸水稻,但农民餐餐吃的是大米饭,顿顿吃肉喝酒。全村3700多人,有良种茶园8000多亩,人平2亩多,按每亩6000元计算,人平年收入近2万元,日子过得红红火火。我也有感而发,赋诗一首:“每月做一半,农活又清闲。绿色银行好,天天像过年”。戽口人民把自己的致富产业茶叶称为“绿色银行”。
其次是“穿”的方面: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由于国家贫穷落后,物资匮乏,很多生活物资要凭票购买,买布要布票。一年到头有一套新衣服就不错了,很多人穿着破破烂烂,衣不遮体,衣服裤子补了又补,我读高中时还穿着补巴衣服。那时人们的衣服主要是用来御寒的。而现在,人们追求的是服装的美丽和漂亮,更有甚者,少男少女们把着装的短、少、露视为时尚。
第三是“住”的方面:以前戽口村民住的是木房子,有的还是土墙屋。而如今,大部分村民住的是二层或三层以上的小洋房,青瓦白墙,木门木窗,飞檐翘角,美观舒适,市委市政府以此作为全市新农村建设模式全市推广。
第四是“行”的方面:所谓“行”即“出行”。过去戽口村贫穷落后,根本的问题就是没有公路,老百姓出行难。“要致富,先修路”。历届市委市政府把发展交通事业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如今的戽口村已是村级交通枢纽,以村为中心,直达乡集镇,连通邻村邻县村镇,直达恩施城区,还开了班车,极大地方便了老百姓,彻底解决了老百姓出行难的问题。小轿车也进入了寻常百姓之家。
此外,城市的变化也是有目共堵。恩施城建成区面积50平方公里,城区常住人口已达45万,逐步建成中等城市。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各项事业得到长足发展。然而,我印象最深的、感受最大的还是恩施的交通得到了大发展,得到了大提速。1981年10月当兵,从戽口到恩施城一天,从恩施城到武汉二天,从武汉到广州二天,从广州到部队驻地还需两天,总共七天时间才能到达部队驻地。从恩施出发,坐着解放牌汽车,在209国道上跑了半天还在大山里转,从武汉坐着拉煤的闷罐车,两天不见天日,下车后才知是南国广州。1985年春节探亲,只是坐上了客车和火车。从武汉到恩施还是两天时间,中途必须在宜昌红花套住一夜,第二天,坐着没有空调的客车到达恩施时双脚已冻得不能行走,而如今,恩施的交通状况是:民用航空经武汉直达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西安、杭州等城市;火车、动车、高铁通达武汉、重庆、北京、广州、杭州、厦门等地;沪蓉西高速穿境而过。2015年10月,利用公休假回访了生活五年的军营,过去需要四天时间,而现在从恩施坐高铁仅用8个多小时就到达了现代化的国际都市广州。在广州乘坐了无人驾驶地铁,游览了中国第一、世界第二高塔广州塔。交通的大发展和国际互联网以及先进的通讯使恩施走出了大山,走向了全国,走向了世界……
中国共产党没有自己的利益,她把人民的利益和福祉作为自己追求的最高目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同心同德,励精图治,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美丽的中国梦一定能够实现。
(编审:程玲 实习编辑:程莉萍)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