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江门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经验

2003年11月28至30日,以全国爱卫办徐惠民为组长的国家专家组对我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进行考核验收,12月24日全国爱卫会正式命名我市为“国家卫生城市”。这是我市继成功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后的又一重大喜事,是政府为民造福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和投资创业环境、提高城市知名度、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是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建设富民强市新侨乡的重要保证。全国爱卫会的专家高度评价我市的创卫工作,认为江门市委、市政府和有关部门以及各区对开展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活动的意义认识深刻,目的明确,工作扎实,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团结协作,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坚持不懈地开展各项创建活动,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取得了显着成绩。 

我市的创卫工作经过十几年的努力,终于顺利通过了国家的考核鉴定,主要有以下五方面的经验与体会。 

一、提高认识是开展创卫工作的前提 

开展创卫活动,动员和组织群众自己动手改造环境、同疾病和不卫生的习惯作斗争,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各级党委和政府为民造福办实事、密切同人民群众联系的重要形式。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改善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提高市民的健康素质为目标,以城市垃圾、污水无害化处理为突破口,以食品卫生为重点,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广泛开展健康教育,提高市民的卫生文明意识和创卫重要性的认识。一系列强大的宣传攻势,创卫工作家喻户晓,人人参与,我市居民基本健康知识知晓率达96.13%,基本健康行为形成率达98%,市民群众越来越认识到创卫的重要性,追求高质量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已成为广大市民的共同愿望。 

二、政府重视是搞好创卫工作的关键 

我市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创卫工作,把城市建设和综合管理作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民办好事实事的一项“民心工程”抓紧抓好。成立市创卫工作领导小组并由市长亲自任组长,39个职能部门为成员,制订创卫工作方案,落实创卫工作责任制,健全资料员联络制度,层层召开会议,创卫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实施。每年的爱国卫生月、卫生行动周,各级领导身体力行,亲自参加大的卫生整治行动,带领有关部门现场办公,解决重点、难点问题,深入基层检查督促抓落实,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使创卫活动形成政府组织、部门负责、群众参与、军民共建的可喜局面。通过扎扎实实的工作和艰辛的努力,城市卫生水平跃上新台阶,国家创卫调研组长郭京萍用“清、洁、绿、美”四个字高度评价了江门的创卫成果,市民群众也切身感受到创卫带来的好处。 

三、加快软硬件建设是创卫成功的重要条件 

经过多年的努力,市区硬件设施建设日趋完善,城市管理逐步走向规范化。仅近三年市政建设投入近25亿元,重点抓好道路桥梁、公益事业、绿化美化等共120项重点建设项目,建成了文昌沙生活污水处理厂,大力治理工业污染和废水排放。市区下水道明渠86.5公里,入水口安装 “四防装置”近4万个,覆盖率达81%。先后实现了灭鼠、灭蝇、灭蚊达标,较好地控制住“四害”密度,改善了人居环境。投资2亿多元新建绿地面积170.2万平方米,种植各种花草苗木达24.4万棵,恢复绿地面积23.5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8.83平方米,绿地覆盖率达38.2%。目前市区天蓝水碧,生态环境平衡,总体上达到国家创卫标准。

城管方面,重点整治脏、乱、差,沿街建筑物外墙清洗面积达51万平方米,粉饰外墙40万平方米,折除防盗网23.8万平方米,拆除户外违章广告牌 8000平方米,美化亮化了市容市貌。加强工地文明施工,环卫基础设施建设投入190万元进行改造更新,实行除“四害”有偿服务,沿街商铺、单位实行“门前三包”制度,使城市卫生管理水平显着提高。 

巩固和提高创卫水平,既要有突击整治,更需要长效管理。通过上下联动,各职能部门的齐抓共管,联合执法,综合治理,标本兼治,逐步深化创卫的各项工作成果。不断改善道路、绿化带、垃圾中转站、家居楼宇通道、城中村、城乡结合部、建筑工地、“五小”场所的卫生状况;加强对河道环境卫生的监管及城市扬尘的控制;摩托车分区划线停放管理;维护清洗下水道“四防装置”;居民社区内街小巷的垃圾收集清理工作和无证照经营的饮食店和公共场所整治工作,进一步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使卫生工作走上经常化、制度化、法制化管理轨道。 

四、加强行业的卫生监管是创卫达标的主要手段 

特种行业和食品经营单位的监管力度不断加强,各类公共场所全部办理了卫生许可证,从业人员培训持证上岗。饮用水达标率100%;窗口单位涌现出卫生文明单位72个,卫生之家12万户。饮食行业积极改善经营环境、添置三防设施和食具洗涤消毒设施,规范食品卫生管理。卫生监督部门围绕食品卫生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狠抓整改,加大监督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各种制售伪劣食品的违法行为,进一步净化食品卫生安全环境,有效地防范各种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 

五、防控传染病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 

我市坚决贯彻《传染病防治法》,认真抓好霍乱、结核病、艾滋病等传染病的防治工作,实现了连续11年无脊灰、16年无白喉、10年无乙脑和6年无百日咳病例的好成绩。在2003年上半年的“抗非典”斗争中,众志成城,成立专门领导机构,设置定点收治医院,建立发热门诊,健全疫情报告制度;广大医务人员救死扶伤,无私奉献,积极防治,保障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同时,在全社会广泛开展卫生知识普及运动、爱国卫生运动和全民健身运动,有效地遏制了“非典”的蔓延及其它传染病的发生,为社会稳定和侨乡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