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是如何除掉“雾都”之名

中国京津冀等地爆发了持续多日的雾霾天气,而60年前发生的“伦敦烟雾事件”可以提醒中国吸取新教训,摆脱“新雾都”的难堪。

大文豪狄更斯的《雾都孤儿》,让全球读者对伦敦的“雾都”之名印象深刻。英国是工业革命的发祥地,蒸汽机的发明与推广推动了采煤业和制造业,煤烟造成了“可以与日全食相比的黑暗”。这种空气污染在1952年的“雾都劫难”中达到巅峰。这一年的12月5日,天气异常寒冷,伦敦居民燃起煤炉,大量粉尘颗粒聚集在伦敦上空无法散去,使市中心一度连续48小时能见度不足50米。更严重的是,约1.2万人因这次空气污染事件吸入污染物而死亡,患病的人更是不计其数。

进入20世纪中期,英国人用了半个世纪的努力治理空气污染。今日的伦敦,已经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花园都市。

出台《清洁空气法》

1952年后,英国人开始反思空气污染造成的苦果。1956年,英国国会通过了世界上第一部空气污染防治法案《清洁空气法》。法律规定在伦敦城内的电厂都必须关闭,只能在大伦敦区重建。要求工业企业建造高大的烟囱,加强疏散大气污染物。还包括要求大规模改造城市居民的传统炉灶,减少煤炭用量,逐步实现居民生活天然气化;冬季采取集中供暖。

1968年以后,英国又出台了一系列的空气污染防控法案,这些法案针对各种废气排放进行了严格约束,并制定了明确的处罚措施,有效减少了烟尘和颗粒物。

抑制交通污染

上世纪80年代后,交通污染取代工业污染成为伦敦空气质量的首要威胁。为此,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来抑制交通污染。包括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网络、抑制私车发展,以及减少汽车尾气排放、整治交通拥堵等等。

此外,上世纪80年代,伦敦市在城市外围建有大型环形绿地面积达4434平方公里。政府决定尝试在街道使用一种钙基粘合剂治理空气污染。这种粘合剂类似胶水,可吸附空气中的尘埃。街道清扫工已将这种新产品用于人口嘈杂、污染严重的城区,目前监测结果称这些区域的微粒已经下降了14%。

巨额罚款强制达标

1995年起,英国又制定了国家空气质量战略,规定各个城市都要进行空气质量的评价与回顾,对达不到标准的地区,政府必须划出空气质量管理区域,并强制在规定期限内达标。欧盟要求其成员国2012年空气不达标的天数不能超过35天,不然将面临4.5亿美元的巨额罚款。为了符合标准,早在2003年,伦敦市政府开始对进入市中心的私家车征收“拥堵费”,并将此笔收入用来改善公交系统发展。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