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动发展新引擎
——恩施市以项目建设推动经济社会健康有序发展
记 者 童秀清
养殖合作社为贫困户搭“金桥”
我州一企业成为工业4.0核心部件供应商
华阳(恩施)药业生产车间的工人包装药品
金龙大道北端隧道工程
扩建中的三水厂
恩施城区
建设中的经济适用房
沙地夏村坝旅游景点鸟瞰
“年底就能全部竣工,供水能力可达到6万吨/日。”7月16日,恩施市第三水厂扩建工程厂房内,工人正在进行设备调试运行。
金龙大道北段二期控制性工程右翼隧道,工人正在加班加点铺设路面;施州大桥东岸片区改造建设有序推进……
在骄阳似火的七月,恩施市项目建设如火如荼。塔吊林立的工地上,一辆辆工程车穿梭其间,勾勒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蓝图;车水马龙的商业中心,人潮如织的旅游景点,一个更加开放的恩施正释放着迷人魅力。
恩施市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推动绿色转型发展的第一引擎,以项目拉动投资、稳定增长、调优结构、促进发展、惠及民生,不断夯实和壮大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底盘”,为可持续发展汇聚了强劲动力。
高瞻远瞩谋项目
当前,全市经济发展正处在转型升级、提质增效、触底回升、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多重矛盾困难相互交织……
恩施市的发展,目标在哪里?围绕“316”总体思路和工作目标,坚持稳中求进,全市上下目标明确。
恩施市的发展,路径在哪里?以武陵山“六个中心”为支撑,优化发展要素,增强发展活力,提升发展质量,恩施市的思路清晰。
恩施市的发展,支撑在哪里?围绕完成“打造‘一谷、两基地、三示范区’,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在重大项目建设上实现新突破,以大项目带动大投资,以大投资支撑大发展,恩施市的方向坚定。
大手笔谋划大项目,大项目推动大发展。恩施市主要领导多次谋划研究、实地调研,根据恩施市绿色转型发展趋势和实际特点,科学布局项目、组织实施项目,使项目工作顺应发展大势、促进结构调整、推动民生改善。
市委、市政府召开市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专题会、经济运行形势分析会等一系列会议,进一步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全力推进项目建设。
一个项目,就是一个新的增长点;一批项目,就是一个新的增长极。2017年,恩施市重点项目总计362个,涉及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融合、生态环境、民生事业、社会发展及灾后重建等项目类别,其中续建类项目103个,新建项目138个,策划类项目121个,总投资1273亿元。
齐心协力推项目
6月30日,施州大道北段的五栋房屋轰然倒下,周围群众为之热烈鼓掌。
掌声是因为舞阳办事处在服务重点项目中的勇于担当和敢于碰硬而响起,也是为5年不能正常施工的施州大道北项目再次复工而响起。
“加快支撑体系建设,强化项目支撑。”今年2月,州委书记李建明在恩施市检查考核完成重点工作情况时要求,恩施市要践行五大发展理念,打造产业发展、城乡建设管理、民生福祉改善“三个升级版”。要凝心聚力、务实重行,进一步在“干”和“改”上狠下功夫,为实现恩施州绿色崛起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以大项目带动大投资,以大投资支撑大发展。”1月5日,州2017重点项目开工仪式上,州长刘芳震要求恩施市围绕完成“打造‘一谷、两基地、三示范区’,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力争在重大项目建设上实现新突破。
联动配合服务项目。恩施市认真落实重大项目并联审批、限时办结和督查问效制度,对项目引进、立项审批、开工建设等环节,开通“绿色通道”,主动靠前服务,推动了一批项目落地建设,形成了大项目顶天立地,小项目铺天盖地,各类项目齐头并进、竞相发展的良好态势。
抓项目蓄能量。该市列出时间表,明确任务书,扎实有序推进项目前期策划工作;实行清单化管理,倒排工期,明确时间节点,强化跟踪督办,加速推进开复工项目建设。
黄石大桥、金龙大道、大沙坝污水处理厂、三水厂……恩施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到现场办公,解决难题,察民情、听民声。
领导领办,专班实办,37名市级领导领衔重大项目72个。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市领导的足迹;哪里有困局,哪里就有工作专班的身影。
正因为如此,1至6月,103个续建项目复工90个,145个新建项目开工73个,142个储备项目前期工作正在抓紧实施。金山大道西段、施州大道北端、人民路西段、三水厂等将于年底全面建成,金龙大道北段、五峰山隧道、高旗大道等加快推进。
新老共进惠民生
“市场形势好,订单不断,产品供不应求。”恩施市长源轴承制造有限公司在生产数量上要效益,在高新技术上做文章,公司产量比去年增加超过50%。
新产品的开发带来了产品的热销,长源轴承的产品从提供通用机械、农机等轴承,上升到做汽车、机器人等高端领域的专用轴承,产品也远销欧美发达国家市场。
“老字号”提质增效,焕发出“新活力”。徕福硒业公司启动上市工作,建立现代制度、实现良性发展。
对“老字号”改造升级、深度开发、培育壮大、强力扶持。1至6月,恩施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8.37亿元,外贸出口16680.6万美元,招商引资41.19亿元。
新产业激活新优势。恩施市做活山水文章,坚持发展文化旅游,以国省道为主轴,拉开全市旅游“骨架”,将沿线及附近乡村景点串珠成链,让百姓融入“旅游圈”,吃上“旅游饭”。
围绕恩施大景区建设,一大批文化旅游项目紧锣密鼓地实施:
2月,屯堡乡花枝山生态旅游观光园动工开建。
3月18日,夏村坝旅游休闲度假区项目成功签约。项目规划将在夏村坝打造集国家级5A景区、国家级山地旅游度假区和国家级文旅特色小镇为一体的旅游综合体。
7月15日,龙马风情小镇正式开街,上万游客到此享受泼水节、水上民俗歌舞表演、河畔音乐会等文化旅游大餐。
“旅游+城镇化+现代农业+文化+现代服务业”……上半年,恩施市限上住宿业营业额增幅3%,限上餐饮业营业额增幅9%。
一系列新业态开始崭露头角——恩施市出台系列意见,支持全域旅游、招商引资、工业发展等,支持龙头型、基地型、创新型项目建设,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科技服务、“互联网+”等新业态。
推行园区标准厂房“企业订制、拎包入住”,完善“一区五园”配套设施。龙凤低碳产业园20万方标准厂房完成初设,七里坪产业园征地拆迁全面启动,白杨坪、白果特色产业园正在编制修建性详规。
打造“没有天花板的富硒产业”。世界硒都·中国硒谷入驻企业25家,盛硒德源、徕福硒业等18个项目加快推进,累计完成投资10.13亿元。
开辟投融资新渠道。新组建产投公司支持园区建设和实体经济发展,完成融资20.6亿元,整合优质资产5亿元,可撬动融资12亿元。
增添项目新动能。车坝河引水工程、城乡一体化污水处理厂建设、318国道改扩建工程、火车站站前广场等6个PPP项目有序实施,预计年内可开工建设,概算总投资50.5亿元。
这一切,都不断激发和释放出新的发展动能,新兴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
1至6月,恩施市地区生产总值86.6亿元,固定资产投资97.15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1.1亿元,旅游综合收入60.09亿元,农村、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4267元和14198元。
(值班总编:滕义 编辑:廖康庄)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