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日记
恩施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沈维珩
一.温馨的聚会
5月15日是我们斑竹园村在外工作的党员干部首批回家参加“不忘初心,永跟党走”的日子。一大早,我约上同村参加活动的小杨,七点从恩施出发,八点二十到达斑竹园村委会。原认为我们可能是最早到的,但当我们到达时,村委会楼前已聚集了十多人。我刚一下车,几个年轻小伙子围了过来:“沈老师好”、“还认识我吗?”……“王安兵、侯以品……”虽二十多年未见面,但大多数人的名字我还能说得出来,他们大多都是八四届至八七届初中毕业的学生。“小沈,你回来了?你是稀客呀!”正在与学生们寒暄时,老支书向成贵笑盈盈地走过来。“给您们添麻烦了!”我紧握着他的手说。“欢迎回家!”现任支部书记向成凤迎了出来,“家乡的领导好,哈哈哈……”我和老向打趣说道。随眼望去,村委会大门上横幅上“欢迎您回家”五个大字映入眼帘,一股暖流涌上心头,眼圈已湿润。本次活动在这温馨的场面中拉开了序幕。
二.家乡的巨变
活动安排很紧凑,上午考察参观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情况。为尽量少开车,按每车五人整合到七个车,上午九点,考察开始。
第一站参观社埫坪组茶叶产业发展。从村委会出发沿318过道3公里后转组级公路(砂石路),整个行程约11公里。“社埫坪组原以种植水稻为主,2014年,调整产业结构将这里定位茶叶基地,两年共发展茶叶1200余亩,因此,我们现在看到的是满目茶园、层层梯田。”村委会崔副书记介绍说,“三年后,茶叶就可采摘了,五年后每亩纯收入可突破5000元,这里平均每户都有4亩以上茶园,到时候仅这一项收入户平可达到2万元以上,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户的收入稳定。村里还将引进茶叶加工企业,形成种植加工一条龙……”听完介绍,眼前仿佛看到:层层茶园绕山峦,加工厂房飘茶香,青瓦白墙木门窗,漫山遍野采茶忙!好一副美丽画卷,不过,这不是幻觉,这正是五年后的实景。
看完茶叶基地返回村委会,因为又到了几个同乡,车增加了两台。随即马不停蹄赶往第二参观点,从村委会出发约两公里到幺牌分路进入云台观组级公路,这里是硬化了的道路,全长7公里多,直达海拔1400多米的人工防雹增雨工作站。听这里的负责人向吉阶介绍:“莫看这几门炮,那家伙贡献可不小呢!方圆几十里有了它们,老百姓种庄稼有保障多了,过去没有炮台的时候,鸡蛋大的冷字一排活,农民就要白忙活一年,自从有了它们,基本上没有遇到过冰雹灾害,干旱情况也大大减少了!”一边说一边轻轻摸着炮筒,这一小小举动,对它们的感情流露无遗,无需多言。
从炮台下来约10分钟车程进入羊角水山羊养殖基地。我们下车随支部书记前往,眼前连绵的草场不见尽头,草场位于两脉山中,平均宽度约300米,草场在微风吹拂下绿浪滚滚,山上树木苍翠,山下羊舍更为显眼。羊舍依山而建,青瓦白墙木门窗,整齐划一,要不是上面醒目地写着“羊舍”两个大字,大家还以为是改造后的民居,难怪村支书说这里的山羊享受着高规格的住宿待遇。“这里就是斑竹园山羊示范养殖基地,其发展模式为“1235”模式,即1栋羊舍、养20只能繁母羊、种3亩草、年出栏50只成年羊。去年已发展8户专业养殖户,达到此模式的补贴1万元,另外,退耕还草1亩补贴500元,草场收益归农户,农户的积极性很高,这里基本上看不到其他农作物了,全部投入到山羊养殖。这里的农户靠羊山羊已开始致富了,有的还买了小车。下一步我们将把这里建成山羊种繁基地,省畜牧局查局长、州畜牧局肖局长都很关注,很支持。今年全州的畜牧产业发展现场会就是在这里参观的。”凤成书记脸上难以抑制的自豪让我们看到了未来的希望。
边聊边走,步行约3公里,所见到的都是连绵的草场、整齐的羊舍、跑跳的羊群。正聊之中,有人喊:“快来呀!帮忙割草了!”于是我们加入了收割草料的队伍。
回到村委会已是下午一点多钟了,中餐安排在斑竹园小学食堂,支书要求我们体验一下学生的生活,排队打饭,四菜一汤。我问学生平时生活怎样,学生回答:“和今天一样!”不错!这是我真实地感受:现在的娃娃真幸福呀!
三.美丽的蓝图
下午两点半,我们参加了村里的组织生活会。会议分两段进行,先是回村党员干部谈参加“不忘初心,永跟党走”的感受,接着召开支部组织生活会。
支部书记向凤成介绍村里的发展情况:斑竹园共10个村民小组,1095户、3071人,耕地面积3232.4亩,林地16000亩,需脱贫户330户、1095人,现在还有279户、984人未脱贫。
在产业发展上,以社埫坪为主的1200亩茶叶、二高山以贺家村为主的山羊养殖、高山以云台观为主200亩烟叶,正准备发展的还有核桃、药材、藏香猪养殖和茶叶加工、药材加工。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已完成组组通公路,只剩下7.5公里待硬化了,全村基本解决人畜饮水问题,新农村建设民居改造已达到80%左右,宽带建设全覆盖。学校已建成500多人的规模,300多小学生在校住读。下一步将启动便民服务大厅建设,部分组级公路硬化等。
听完支书的介绍,与会人员围绕村里的发展各抒己见,纷纷建言献策。大家认为,该村在村支两委的带领下,家乡变化巨大,解决了过去老“三难”(行路难、饮水难、上学难)问题,村级道路覆盖全村、大部分地方用上了自来水、花园式学校让学生们快乐地学习。产业发展初具规模,特色突出,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村里的巨变另我们倍感鼓舞和自豪!大家建议:一是利用优势,斑竹园地理位置特殊,318国道贯穿全境,立体气候明显,从海拔600米到海拔1400米,森林面积1.6万亩,这种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要有效利用;二是突出特色,恢复山羊基地,使之成为种繁基地,实施林下中药、林下种草、林中养鸡等;三是培植企业,培植大户,让企业、大户带动产业,让产业连接农户,确保农户稳定收入;四是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五是在提升农民整体素质上着力,在技能、技术上下功夫。我们在外的人,将为家乡的发展搞好宣传、参与参谋、跑好腿、尽好力。真诚的建议、真挚的表态,将本次会变成了共商发展的研讨会,与会人员为家乡的发展喝彩、为未来的美好蓝图添彩!
四.儿时的伙伴
第二天一早,我与同村参加活动的弟弟沈维俊相邀去走访,第一站我们选择了精细蔬菜种植户侯礼银家,因为听支部书记讲侯礼银生意做得不错,他家又正好与我老家相邻,他是我儿时的伙伴,只是一直各忙各的,疏于联系。我只知道他以前种菜,不知道他已成为村中最有名的蔬菜专业户。
九点多钟,我们到了他家,两层平房在村里不很显眼,门口停着一辆摩托车和一辆三轮车。老远我就叫到:“银哥,银哥,在屋里没有?”他忙迎出来,手里还拿着一小把白菜,笑哈哈地答道:“呀!是你们两兄弟啊?稀客稀客!快进屋坐!”走进屋里,两间房中全部是正在包装的新鲜蔬菜,一台大冰柜格外显眼。
他家共四口人,两个女儿,老大初中毕业后在外打工,二女还在职院读书,就夫妻俩在家中。他家种植蔬菜已有近十年历史,目前中的有二十多个品种,年纯收入在10万元以上。他饶有兴致地带我们参观了他的种植基地,远远望去,四五亩地被分割成大大小小数十小块,其实是因为所种品种不同、时令不同而自然形成的地块。隔近了看,有小白菜、大白菜、包菜、菠菜、油麦菜、莴笋、黄瓜、南瓜等等,还有一些叫不出名的菜。琳琅满目、场面不大,但很养眼、五颜六色井然有序,足以体现庄稼人的精细。老侯说:“你们别看面积不大,可每天都有菜卖呢。最少一天都可以卖三四百元,一天销千把两千也是常有的事,很多单位都在我这里订购的!”
参观完基地,回到屋里,我们继续聊了起来。我一直在想,他有技术、有能力,为何不扩大规模呢? “租地种,别人把租费喊得老高,一亩地一年需2000元以上;合作吧,别人不按我的技术规范搞。”他无奈地回答。他的回答让我明白了,主要还是农民的思想观念落后。聊到最后,我问他想不想扩大规模,他很有信心的说:“想啊!但跑了几趟想注册公司,加上联合其他农户太耗时。目前,五六亩地两口子就感觉很累了,更加抽不出时间啊!”“这事好办,我帮你协调公司注册,动员农户与你合作,你只要带头发展好蔬菜产业,行不?”我插话道。他连忙站起身来紧紧握着我的手说:“那是好嘛!那两兄弟一言为定啊!”看着他灿烂的笑容,我知道这是他许久的期盼。告别他,我立即拜访了相邻的几户人家,通过开导,大家都愿意今后与侯礼银合作。半天时间很快过去了,我的收获也不少,近期我会再抽时间专门去协调他公司注册、协调周边邻里与他合作,争取“老侯”蔬菜公司尽早成立,能够带动更多老百姓走上致富路。
五.泥土的芬芳
下午,我和弟弟回到妹妹家。回去正赶上他们在栽苕秧,于是我们也加入到他们的队伍中。看到妹妹脸色蜡黄,咳得厉害,感冒比较严重,好不容易才把她劝回去休息。剩下弟弟、妹夫我们三人,弟弟掏沟、妹夫丢秧丢粪、我负责扶土,三个人分工明确,干劲十足。不到两个小时,今天剪得几十把苕秧全部栽完了,虽然个个汗流浃背,但心情愉悦,好多年没有近距离的闻到泥土的芬芳了。看到这一大坡栽种的苕苗,2个小时的成果更令人欣慰。
六.难忘的“党课”
两天很快过去了,虽然每晚都回到父母那里住,但因回得都很晚,没来得及与父母详叙,所以剩下半天陪父母聊聊。
当然是先向父母汇报工作和这次活动情况,尽管我们经常回来,每次走都必须倾听完父母的教导,这次更不例外。
父亲今年89岁,是一名老党员。听完这次活动汇报后,他的话匣打开了:“这个活动好,这就是落实习总书记提出的党员要姓‘党’。为什么?就是说共产党员要按照党章的要求,党员要为人民谋福利,你们要了解群众的生活,更要了解基层的群众、困难的群众,要帮助他们,这是办公室里了解不到的,在城市里面也是看不到的,要通过下基层,到农村改造。你们两个,不管是局长还是什么主任、官大官小、管得多管得少、权大权小,这些都是党和人民群众给的,这一切都只能为人民群众服务,不能用于为个人。在这个问题上要明白,这事政治思想问题。现在也有一些人,亲朋办事好办,熟人办事也快,群众办事就难办,这是错误的,你们要注意。这么多年,我也了解过多次,你们做得都好,工作上也努力,我们也放心,你们现在要教育好子女,学文化是基础,重点要有好的品德,不管是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品德不好做坏事更坏,要引导他们走正道。不要认为学历高就高人一等,更要有德行,德的教育主要靠家长。总的来说,工作好坏,需要德能勤绩廉来检验,要看群众的评价,牢记你是人民的子弟,必须为人民服务。”
听完父亲的教导,联想到前天三个老党员在座谈会上的发言,年过六旬的向吉如说:“过去在党的领导下,带领群众发展生产,过上了幸福生活,现在年龄大了,还要发挥我们的余热,宣传正能量。”70度岁的老党员向润成激动地说:“入党50多年,自己一直坚信跟党走才是光明大道,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必须多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还要时刻警惕和改造自己,否则就会落后。”今年89岁的老党员龚克藩从从严治党出发,回顾了党的奋斗历程,要求大家珍惜今天额幸福,党员在贯彻党的政策上要严格,教育要自觉,规定要过硬,要履行自己的誓言。
四名老党员的话很朴实,聆听后感受很多,感觉自己又从心灵上得到了一次洗礼。
下午结束了本次活动,我和弟弟到村委会与支书交流告别,带着亲人们的嘱托和几天的收获启程返回。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