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恩施市三岔乡王家村党支部“主题党日”活动现场,一个勾着身子、拄着拐棍的老人缓缓走向党费收缴处,掏出100元交给工作人员,此举引得在场的返乡党员连连称赞。
30年来,支部活动他一次也没落下。他就是原王家乡第一任书记,也是全乡第一个共产党员胡维柱。
打土豪分田地,翻身入党
1950年,胡维柱在当地担任农学会主席,带领一帮人进行土地改革试点建设。打土豪、分田地,在基层第一线与贫苦农民接触的经历,让胡维柱认识到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让农民翻身过上好日子。
1952年,经多次的申请,胡维柱通过组织的考验,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加入党组织后,胡维柱被派往原红土区任土地改革领导小组组长,负责土改工作。
谈起在红土石窑的工作经历,胡维柱回忆:“大冬天风雪交加,我们和土匪头子周旋了大半天,我差点掉进土匪设的陷阱里,傍晚时才让他们缴枪投降。后来在分地给农民时,好多农民都敲锣打鼓地欢迎我们。”3年的土改工作,胡维柱没领组织的一分钱,只是按月领取30斤粮票。
开荒地揭贪腐,一心为党
1953年底,土改结束后,胡维柱接受组织安排,回到当时的王家乡任乡长。并受上级组织委托,领导组建王家乡党委,成立各党支部,发展壮大党员队伍。
当时王家乡第一批党员的介绍人多数是胡维柱,现在王家村的很多年轻党员的入党介绍人仍是胡维柱。
胡维柱有一套领队伍带班子的“心法”:团结,公平、公开,有为民服务的意识。胡维柱在担任原王家乡党委书记、乡长期间,领导党员干部从成立互助组,到成立初级合作社、高级合作社、人民公社,帮助当地群众度过了一个个艰难时期。
1959年,遇大荒,农民几乎绝收。眼看许多农民快要饿死,胡维柱冒着被认定为“走资派”的危险带领干部群众去开荒山、种粮食,有人借胡维柱开垦荒山之名,诬告他以权谋私。
后来,胡维柱被免职,但他始终相信组织会给他一个说法。这一等,就是8年,胡维柱没一句怨言。他说:“我从来不后悔做那个决定,农民没粮,我不能眼睁睁看着他们饿死。”1973年,胡维柱被平反,他回到工作岗位,先后在茅坝、大河、燕子坝任职,直至退休。
修公路建水库,不忘党恩
退休后,胡维柱并没有闲着,时刻关心着党和人民,积极参加乡村党组织各项活动。1998年,他主动联系王家村在外党员和贤达之士筹集资金,准备修通漆树垭至腰家湾3.5公里经济断头路。
村民们纷纷响应,胡维柱除了带头捐款1000元外,还免费为参加修路的村民提供伙食。为管理好村民筹集的7万元修路钱,胡维柱联系其他几个领头人,对资金采取了严格的管理使用制度。他从没挪用这笔钱买过一包烟、一瓶酒,保证每一分钱都用在修路上。
2014年,乡里要在王二房组修建一个800立方米的水库,以解决附近200余户村民人畜饮水问题。胡维柱听说后,主动联系乡里分管领导,申请将水库修在他家田里:“我那块地很高,水压够,水源也有;征地补偿款我一分不要,可以为政府节约一点开支。”胡维柱就是这样一个甘于奉献,一心为民的共产党员。
这几年,村里开展精准扶贫,提出在村里发展1000亩核桃。胡维柱带头示范,带动附近10余户村民种植近40亩核桃。2014年,全村核桃种植面积已达980亩。2016年,核桃正式挂果,全村85户贫困户靠种核桃走上脱贫致富之路。
提建议、做表率,只要有利于党和人民的事情,胡维柱总是走在最前面。他也因此先后十余次被各级党组织授予“优秀共产党员”“老有所为精英”“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胡维柱说:“回顾我的一生,是党组织培养了我,给了我一切,我始终对党组织充满感恩之心和敬重之情。”
文章来源:中国硒都网(记者 童秀清 通讯员 刘荆)
责任编辑:覃浩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