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我大学毕业,并如愿成为了一名西部志愿者,被组织分配到恩施市板桥镇,闲暇之余,时常听同事提起“鹿院坪”,却因工作的关系,一直未曾识得她的真面目。
5月25日,全镇小学中老年教师到新田小学开展教研活动,我有幸同行。活动之余,有人提议去日渐火热的鹿院坪看看,并走访居住在里面的学生,这也是难得的机会。毕竟,队伍中得很多本地教师可以为我们做免费的导游。
从新田小学出发,乘车30分钟左右,正式开启徒步之旅。很多人爱登山,因为可以登高望远,领略“一览众山小”的旷达豪情。如是这般心境,鹿院坪断不是你所钟意的。她像一个养在深闺的少女,置身在深山峡谷间,千百年来,就这样静静的陪伴着这里的乡亲,与他们一道,见证历史的兴衰荣辱。
未见其面,先闻其声,伴着滚滚轰鸣的河水声,“之”字形的石级小路蜿蜒而下,直到隐约看到一条木板小桥横梗在河水之上。偌大的岩石,清澈的河水,满眼的葱绿,还有阵阵鸟鸣。“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山间的寂静与自由,这仿佛就是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散落的村庄,星星点点,在绿树远山的掩映下,或隐或现。古朴的土家阁楼,亦或是百年的土墙屋舍,虽比不得城市高楼大厦的雄伟,却因其古韵十足拥有另一番韵味。走近,门前茕茕孑立着一个孤独的老人,迫切的打声招呼,怕是又莽撞了老人的平静生活吧。
“怎么这个时候才到鹿苑坪,那可要抓紧时间游玩啰!”主人们远远的招呼声,让我们顿感满足,这是一种朴素的待客之道,让远道而来的客人忘却了爬山涉水后的疲惫。
绕过屋舍,开始向峡谷更深处迈进。几个身轻力壮的老师争先恐后地奔向鹿院坪的怀抱。曲径通幽,野花遍地,四面峭壁环抱一片平坦的绿洲,谷底流水潺潺,碧波荡漾,瀑布喷涌,潭水盈盈,树木葱郁,鸟语花香。据传,鹿院坪因鹿而得名,还有一段传奇的故事流传甚广。想来,旅游景点的开发除了自身的天然优势之外,最重要的便是文化的挖掘和沉淀。
脚步悠悠荡荡,一深一浅,似乎漫无目的,几个小时就在我们脚下划过。鹿院坪的原始古朴与独特的自然风光,让诸如我等造访者忘记了时间与归途。夜色渐渐拉开帷幕,伴着淅淅沥沥的小雨,头发丝儿夹杂着汗水,腿脚已开始酸涩不堪。俗话说“下山容易上山难”,“四十八道拐”曾经阻碍着鹿院坪与外界的沟通,如今却成了这里核心的景色,以大山的沉默与忠诚回馈乡亲们曾经的不离不弃。
“现在大多数人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不过居住在这里的留守儿童还是很辛苦。他们每天放学都要走这段路,可不像咱们今天这样散步。”返程途中,一个新田小学的老教师回望我们走过的山路,心中却是想着学生的不易,一种复杂的心情油然而生,作为教育战线上的新兵,我需要走的路还很漫长。
文章来源:中国硒都网
责任编辑:覃浩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