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念好“牛经”发牛财
记者 严鹏 特约记者 姚瑶
王增正在照顾母牛。
养牛场一角。
正在进行网上牛肉销售。
“小王,快点把这块‘金字招牌’挂着,我们都为你点个赞啊!”6月29日,在恩施市太阳河乡茅湖淌村硒源养殖专业合作社,驻村扶贫工作人员张华将“恩施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的奖牌递到王增的手中。
“我要挂在堂屋里啊!走,先看看我的牛场去。”王增拉着张华扯起了“养牛经”。
26岁的王增是太阳河乡茅湖淌村村民,硒源牛羊养殖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
“在外打工时,总想为家乡做点事情,那么好的山水,莫浪费了。”2013年,在外打工的王增,辞职回家,决定把家乡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年纪轻轻不找个正经事做,回来养牲口,莫把自己废哒!”父亲王康松“跳出来”反对,“学我窝在老山里,你的书白读了。”
年轻就要闯,80只羊和5头牛,就是他初期的全部家当。
选地址、建厂房、买牛羊、学技术,王增亲力亲为。“以前打工就搞养殖,基本知识还是有。”对于选种和销售,王增都得心应手。
“养殖是技术活儿,不能‘偷工减料’。”看书、看电视、上网、请师傅、拜专家,看重养殖技术的王增,养殖逐渐步入正轨。
“这个牛羊肉绝对正宗。”对于品质,王增信心十足,这是他的“法宝”。2014年上半年,王增的养殖规模扩大到20多头牛和120多只羊。
“多了准备试哈市场,‘是骡是马出来溜溜’嘛。”试水市场看反应,2014年下半年,他的第一家牛羊肉冷鲜专卖店在州城开业,诚信为本,王增试水市场取得成功,2015年上半年,销售额达到近80万。
“小打小搞做不大,还得走合作社道路。”,2015年,王增同其他三人成立了硒源养殖专业合作社,共有社员52户,其中贫困户18户。
2016年,3000平米厂房和2000平米的草料库建成,沼气池、牛粪发酵池等配套设施齐全,办公楼、公路等基础设施完善,80头牛、200只羊,合作社逐步走向专业化,当年销售额达到200多万。
“就想家家户户养牛,老百姓都过上好日子。”说起创业初衷,王增的想法很简单。
“这个娃儿,我看着长大的,搞事要的,信得过他。”修圈、扩路、建房、养牛,在合作社打工的贫困户黄明灯每天能挣150元,每月收入至少3000元。
“种了四亩牧草,闲下来就去合作社打工,一天80块,脱贫没问题的。”两不误,都挣钱,2017年,贫困户郭志桥预计收入近3万元。
贫困户代养黄牛,合作社包回收,老百姓无后顾之忧,“贫困户包养,剩下的活路我全包。”硒源合作社共发放牛20多头,18户贫困户优先领取。
贫困户李美银是受益者,2015年他领养一头牛,加上自家的5头牛和15只山羊,在合作社的帮扶下,他的收益十分“稳当”,“前两天卖了2头牛,纯赚3000多块钱,这个事儿搞的!”贫困户李美银乐呵呵地说。
“都穷怕了,定要和老百姓‘断穷根’,风雨兼程。”对于脱贫致富,王增信心十足。
“王增实诚,跟着他干准没错。”2015年,王增帮助下的刘宏斌,成立合作社,走上致富路。而在太阳河,王增帮助成长了七户养殖大户,辐射200户农户。
2017年,合作社预计收入450万,目前的硬化产业路和购买牛羊正在进行中,下一步,合作社将走阿里巴巴销售终端,走生态化养殖、订单式销售的模式,预计产值达到1000万,带动200户农户从事牛羊养殖,每户增收近3万元。
(编审:李晋升 编辑:胡蓉)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