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月池,是沙地乡柳池村的一个小村名。70年,我就出生在这个小村落的邓家村坊。距恩施城区88公里,开车2小时到达,比较合适。5月18日,我和文叔、廖瑞芳老师同行,于上午十点准时到达村委会,参加“不忘初心,永跟党走”主题实践活动。
场坝里相向停放着几十辆私家车,60多人站着交谈,欢声笑语,洋溢着祥和的氛围。每到一拨,大家就围拢来,握手,问候,亲热的不得了。我的入党介绍人谭必清老师说:“这个活动搞得好,把大家都聚拢堆了!再过好多年,说不到就见不到哒。”面对感慨,须发斑白的老校长向必鹤老师,唏嘘不已。岁月在他的脸上刻上了深深的皱纹!我知道他内心的苦楚:85年,他的儿子和我一同考取中专,却惨在河中溺亡。这成为他一生难以消释的苦痛。
同龄的都是同学,年长的、年少的,攀谈起来,都恍然惊呼。明媚的阳光,苍翠的青山,碧绿的江水,浓浓的乡音,让人如此熟悉而沉醉。真的是“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块土地爱得深沉”!
由于人多,会议室显得有点拥挤。村支书谭必贤,向大家汇报了自己从城市回到家乡带领父老乡亲谋发展的心路历程,介绍了环村公路建设、旅游开发、产业发展等方面取得的成果,也道出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发展瓶颈。的确,这几年家乡变化不小。每个小组都通了公路,乡村旅游方兴未艾。4月23日的望家河篝火晚会,刷爆了朋友圈,有近4000人参与。
来自不同行业的各方代表发言,都表达了对家乡的无比眷恋之情和自豪,也不含糊作出愿意为家乡发展奉献微薄之力的承诺。他们的谦逊、厚重、诚恳,很打动人。
村委会为大家准备了工作餐。餐后,大家一致驱车前往望家河风景区。水泥路宽敞而干净,两旁的树木葱茏,中间坪水库如明镜镶嵌在村子的中间地带。如此盛景,谁不说俺家乡好!
路,直通望家河码头。一大片自然草坪,足以容得下5000人,开展户外活动。水面宽阔约等于5个足球场,是天然的浴场和水上乐园。河茅洞、龟山、红花石林、大岩洞、五堡山,这一路的好景色,在我的故乡记忆中,从未琢磨过。今天看来,纵有它“桂林山水甲天下”,又怎比我“高山峡谷空灵地,清江秀色美如画”!
此情此景,让我想到逝去的父亲。在我十二岁之时,父亲带我从沙地集镇赶场回家。那日父亲心情好,说,今天带你去看一官好地。于是,父子俩不从惯常的老行坡走,而是自老风淌经大池、同升,爬上人山岭。站在山脊,俯瞰青山秀水,心旷神怡。父亲指着光秃秃的草坡和山脊梁说:“你看这像不像牛背?”我欣喜地说:“真像。”父亲又指着对面的大岩洞和更远处的五堡山说:“这像不像一只张开血盆大口的老虎!”我仔细看,大岩洞不就是老虎的口,正对在后面的五堡山不就是老虎的尾巴么?幼小的我,感觉父亲多么博大。父亲说:“这官地就叫饿虎啃牛皮,河东河西要出人物的!”时至今日,我没有考究过父亲说的人物是哪些,也无从知道父亲从哪儿听到这个传说的由来。但是,父亲对自然的敬畏,待人处事的善良与忠厚,以及对中华文化的热衷,早已扎根我的心底。
下午四点,我来到母校柳池小学。其实,我们读书时,都叫把月池小学。据说是古时候李白把酒望月的地方,随之而得名。受此影响,我的qq名就是把酒望月。原来的校址要往上走200多米。96年,山体滑坡,老学校滑移,成为地质灾害防治区。于是学校搬到就近的老粮管所。教室由原来的猪场改建。一进校门,正在修建一栋三层学生宿舍,主体已经竣工。水泥球场上已经停了一辆越野车,是我同组的同学肖红胜,他现在是鹤峰中营的镇长,也是专门来拜访他的启蒙老师廖学江。只是他的诚心有余,而时机不好。廖老师带学生到沙地小学参加全乡的小学生运动会去了,一时半会还回不来。他在校园里转了转,带着些许遗憾离开。
我的运气不错,恩师谭必煌正在上课。只等了几分钟,谭老师就来到办公室。看到我,他的脸笑成了一朵花。说:“我就晓得你要来的。”我不喊老师,而是叫“煌叔”!一来亲切,二来和“皇叔”谐音,颇有敬重。给我泡完茶,两个人落座,赶想知道的扯。我问学校现在有多少学生和老师,有没有还特别困难的孩子,教学和过去有没有不一样。煌叔说学生现在只有100多一点,但近几年年轻教师招录了好几个,总数已经达到11个,教学任务和过去比轻松多了。正说着,两个年轻的女教师走进办公室,微笑着向我问好。煌叔连忙介绍说:“这是邓校长,我的学生,村里搞活动,专门来看我的”。我不好意思的问候她们:“你们辛苦,打扰你们了!”
煌叔说,年轻人们很敬业,教学成绩也不错。但是,方法上还有待改进,灌输的太多了,小学生学得太苦,没有多少有意义的活动,学生能力没有提上来。他认为现在不少教师思考得不够深,没有静下来,学习不扎实,太快了,像“爆炒”!“书不是这么教的!”他说的这句话给我印象很深。的确,教育是慢的艺术,急不得。
他知道我喜欢养花木盆景,自告奋勇地说,自己5个月就要退休了,到时候,我的所有花木盆景都由他来打理,保证我满意。走出办公室,校园里到处的树木花草修剪得自然得体,形神兼备,姿态各异,独具匠心。一棵银杏如天女散花,情趣盎然。我好生佩服。一个真正的教师,当如农民,细如园丁,于无声处见真功。只是看你懂还是不懂!
天色渐渐暗淡,师生都忘记了吃饭。他为我的到来而兴奋,我为他的纯熟而感佩。临走,我征求他的意见,准备组织一次“名师名校长名家访村小,体验农村新生活”活动。他欣喜备至,说农村学校当下最需要的,就是先进的教育思想和与时俱进的教学方式,只有这样,农村教育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如果农村垮了,一切都有可能垮!
走在回城的路上,我的思绪翻滚。人一辈子,遇到几个好老师,就是一生的福气。“发展教育,脱贫一批”,正当其时,民之所需。
我想,我一定会常走在回乡的路上!那里,有我们的根和爹娘!
文章来源:中国硒都网
责任编辑:覃浩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