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显:城市风景的狙击者

四月二十日,市作协吕主席打来电话,要我为参与“六城”同创的老干部写一篇文章。这天我慕名来到土桥坝魏老家采访。一进门,我就看到一个头发稍白、身体硬朗、精神矍铄的老头,落座之后,我说明来意,魏老说:“我没啥好写的,我搞摄影年轻时是为了工作,老了纯粹是一种乐趣。”我看他像六十几岁的人,问他多大年纪,他笑呵呵地说:“我今年八十一岁了。”

魏老的家是1974年老伴单位分配的七十平方米福利房,他们住到了现在。两室一厅一厨一厕的房子陈设简陋,但干净整洁。他的书桌上摆放着不同时代的五部相机和尺把厚的黑白照片,我随手翻看到其中有许多恩施的风景名胜、文化遗存及城乡建设图景,感觉到他丰富的精神世界和人生。说是书房、也是卧室,里面有一桌、一书柜,他和老伴各自的黑白像挂在床头的墙上。客厅里摆放着他工作用的两台电脑及他老伴看的一台电视机,电脑里储存的一张张数码照片,是他数十年用镜头记录的恩施城乡变迁的镜像,我看了近一个小时,照片像放电影似的映入我的心灵,让我内心充满了感动。他爱上摄影五十多年来,拍了上万幅照片,其中三千多幅刊载在省级摄影杂志上,获奖的也不下千余幅,书房里珍藏着这些摄影杂志及获奖证书。省摄影家协会多次邀请他入会,他都婉言谢绝了。他就是这样一位知足、朴实而永远自找快乐的人。

魏老出生于1935年,中师毕业后在三岔乡一所学校教书。领导看他是个人才,在1958年秋把他从乡村学校调到县文化馆当摄影专干,后来成长为文化馆长、文化局长,1995年退休后加入了市老年书画影协会。他自豪地说:“我一生有两个儿子,一个是大儿子魏强,现在是文化战线的一名干部,幺儿子就是挂在身上的相机。”自参加工作至今,他几乎到过恩施的村村寨寨,每道山坡上都洒下他不敢惊动草木的喘气和包谷粒般金黄的汗水,他的作品就出自他脚下这片炽爱的土地。

到文化馆不久,他就被派到太阳河乡柑树垭村蹲点。当时,他妻子参加了医疗队到鹤峰支农,他打起铺盖被卷,并将相机朝被子里一包,带上才五岁的儿子去柑树垭。那时村里不通公路,坐车到龙凤镇后还有四十公里山路全靠他一双脚板了。他背着行李走一段路,临近转弯处又返回去背儿子,就这样在山路上背着行李与儿子相互转运,回复往返。这跋涉的路程也就翻了一倍,清晨从家里出发,擦黑抵达柑树垭。他把儿子寄养在一个姓彭的群众家,讲好半斤粮票为孩子管一顿饭。他则全心投入到生产中。那个年代乡村群众缺少文化生活,也无电灯、电视,生活也是吃了上顿愁下顿,但人活得很快活。白天要和乡亲一起劳动、记工分。到了晚上,就和乡亲们一起观看文艺队的演出节目,他就用相机真实记录文艺活动盛况,以及这里的风土人情,拍摄恩施的山水,以及农村人的生存生活状态,用照片记载这里乡亲的苦与乐,这期间他反映农村生活与工作的照片在恩施地区党报上刊登了,他越拍越有兴趣,坚定了热爱这个行业的信心。他一辈子用镜头默默地记述着乡土的悲欢离合,叙述着岁月的变迁,保鲜逝去的时代记忆。我想,正是平凡的生活包涵着丰泽的诗意,贫穷的乡村不完全是辛酸的,更多的景象是那样的人性、生态和纯真。摄影是沉默的记事,魏老从二十三岁到八十一岁的一系列作品都忠诚并反思着乡村的图景,让我们看见了生活的本真、生命的坚韧和土地上茁壮的希望。

胶卷摄影时代持续了很多年,摄影工作也是很苦的,刚开始他把寝室用作冲洗照片的暗室,两年后因为他的摄影成绩受到了县委柳副书记的肯定,拨专款给他建了一间像样的暗室……他孙女说:“爷爷经常深夜还在整理照片,每一张好照片都要凝视很久很久。”他走过的地方,他对那里的一草一木,熟悉得如同自己的孩子。摄友说:“我佩服老魏的认真精神,他看到风景就不要命。”2003年秋在新塘河溪村绝壁天路上采风,他一手抱住树木,一等雾景就是好几十分钟甚至几个小时,单手举起相机按下快门。有次他只顾抢拍,一下跌倒在悬崖边,险些坠崖,把同行摄友嚇得不轻。朋友们多次劝告,当时是听进去了,但一旦遇到好景物仍然我行我素。还有一次,在清江岸边,为了拍摄杨柳依依的清江春景,他伫立在清江边刚好够两只脚宽的栏杆上,一动不动足足站了半小时,看得路人和摄友们提心吊胆,可又不敢上前提醒全神贯注的他,怕他受惊而失足落水……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拍摄的河溪天路、柳堤上的清江等组照,参加全省旅游摄影大赛都获得了大奖,还被选入了《中国地理杂志》等报章杂志。

要摄恩施城全景,一定得选好点,这是摄影的定律。五峰山不算高,上坡路离城有七八里路远,他记不清多少次徒步上山去选点,不知流了多少汗。2005年秋,终于在五峰山连珠塔对面的一座山峰上找到了最佳拍摄点,他破天荒第一人拍摄了白天及夜间的恩施城全景,这组照片多次在省、州、市获奖,美景轰动了恩施山城,让他的拍摄成果享誉全省,成为他一生的得意之作。为这大喜事,老伴每天炒几个好下酒菜,款待他及他的一帮摄友,在家像过节似的庆贺了几天。而且,他还毫无保留地把这个最佳拍摄点介绍给摄友,以致让这些摄友们又产生了一大批绝妙佳作。每当讲起这次摄影经历,魏老是眉飞色舞,他老伴在旁听得也是笑逐颜开。

魏老在当文化馆长时还是个伯乐,他不拘一格举荐人才,从恩施走向全国的著名山水画家杨官汉、知名书法家吴法乾,就是他当年引荐并重用的人才。他带出的像全平、刘桃源等几代杰出的摄影人,都成了硕果累累的本土名家,让恩施县文化馆在全省享有知名度。

魏老一生都在用色彩和线条构筑着他快乐的人生,虽说如今他人老了,但宝刀未老。他带的徒弟老少一大帮,如退休老师郑从本、退休医生王建华等,都是他家里的常客。他在老年书画影协会义务讲课,有时逼窄的家里挤满一屋的摄友。到家了他老伴热情接待、泡茶、做饭,用另一种方式嘉奖和支持着魏老。魏老教人摄影的方法也很实用,就是在教会使用相机的基础上,让你先去拍,再回来一张一张地讲解分析,让人领悟拍摄的诀窍。他胸怀坦诚,带徒弟从不收钱,哪怕女儿上学、老伴生病住院最缺钱哪会儿,他都维系了这一高尚人格品质。他一直义务或只计成本为不少的单位和个人办摄影展及照相,他这样乐于奉献、乐于助人,别人认为他破坏了行规,说他坏话,又恨他又佩服他,他知道后一笑置之,依然如故。他是一个真实的人,徒弟知道他爱喝口酒,有时上门就给他提上一壶酒。酒虽笑纳,但他对徒弟的要求却从不曾打马虎眼,而且是认真严肃的,凡跟他学摄影的人,先得接受他一番诫勉谈话:“我有三个要求必须做到,一是要为人正派,二是要作风正派,三是技术上要精益求精,胜不骄、败不馁。否则,就不要说是我老魏带的徒弟。”

从魏老家出来,我在想,魏老崇尚简朴,身体健康,夫妻和谐,教子有方,老年依然有为社会;我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老人,一个默默发光奉献的老人,在“六城”同创中一个默默耕耘城市文明的老共产党员。

文章来源:中国硒都网

责任编辑:覃浩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