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是一面镜子

骤然而至的雨,挡不住回家的脚步。

5月9日,我以一名普通党员身份回到咸丰县高乐山镇官坝村。

“翔叔回来了!” 村书记陆金钟迎上来说:“听说您回来,大家都来了。”

当我走进村委会那间木结构的会议室,有我曾经的同事现任高乐山镇镇长尹健康和组织委员蒋红艳,有德高望重的官坝村前三任党支部书记……

刚开始,大家有些拘谨。当说起我的父亲,大伙儿一下热络起来。父亲曾是木匠,给村里很多人家做过木工。

“我从到马河坝初中住校起,回老家的时间就不多了。”我说:“在外工作26年,每年回家只是回‘小家’,这次州委组织开展‘不忘初心·永跟党走’主题实践活动,让我有机会第一次以一名党员的身份回到村支部这个‘大家’。大家有什么困难,看能不能出点力、支点招。”

话音刚落,大家的话匣子就打开了。有的介绍家里的情况、有的对村里发展提出建议,有的谈自己的打算。

下牛栏界组的老党员彭藤桃家种了10亩茶,由于不通公路,请不到人采茶,茶贩也不上门,每年春茶都没采完。“能不能想办法把路修好?”彭藤桃望着我,期盼的眼神多想我给个肯定的答复。

“大坳组的路也要修,这个组只要修好路,11户贫困户就能脱贫。”村支部副书记金艳说,“还有几个组电不行,电压低,能把路和电的问题解决下就好了。”

“电的问题,农网改造已纳入计划,今年就能解决,路的问题——”坐在旁边的尹镇长面有难色。我插话:“我们一起向县里领导和相关部门争取。”

接着,又摆起了精准扶贫“经”。“全村有贫困户45户、贫困人口141人,需政策兜底的有20户、搬迁脱贫的2户……”金钟面色凝重:“村没集体经济,没钱办事,又找不到好项目,压力很大。”

结合实际,我建议:大坳、沟里两个组有大片山,可发展养羊、养牛产业;现有的1000多亩茶叶、200多亩枇杷等要管理好,可以组建农村专业合作社,可以争取国家有关扶持政策,实施光伏发电项目,解决集体经济“空壳”问题。十几年前,计划依托村里千人苗族聚居吊脚楼,规划打造“水脉苗寨”发展乡村旅游,后来不了了之,几任村书记唏嘘不已。

会结束后,我拎着米和油走访。穿过风雨桥,我来到94岁高龄的老支书陆承进家。他任村支书期间,带领村民肩挑背驮修学校、修公路、绿化千亩荒山等,但在30多年的村书记岗位上,他领取最高的月工资没超过200元。听我说起现在的村书记比照镇班子副职领取报酬时,高兴地说:“还是党的政策好啊!”

接着来到85岁的老会计陆维臣家。陆维臣任村干部20多年,现一人独居,但他依然对生活充满热情,从不向政府多要一分钱。他说:“我当村干部20多年,想的就是如何把这个村发展好。” 破旧的老屋、简陋的家具足以证明其质朴。

接着,来到沟里组的本族兄长易善德家。德哥长年受高血压、风湿病痛折磨,侄子易发新长年在外打工,是典型的因病致贫户,他们享受了低保政策。临走时,我掏出500元钱递给侄媳,叮嘱她教育女儿好好读书……

走访完,我到县城请县领导协助解决村里公路硬化问题,得到县交通局肯定答复后,我把喜讯告诉了金钟书记,电话那头响起爽朗的笑声:“翔叔,多回家看看啊!”我说:“会常回的,根在这里。”

文章来源:(原载5月23日恩施日报,易善翔,作者系恩施市委常委、组织部长)

责任编辑:覃浩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