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23年前的“法律白条”欠了6500元。期间,欠款人因犯故意伤害罪入狱五年、疾病致残等多个原因使得该案的执行陷入了僵局。而追款人却因病去世。23年后,法官在参与精准扶贫过程中了解了这个案子,双方当事人都积极面对,欠款人在贫困的状态下还清了欠款。
4月6日,法院的警车再次驶进这个农家小院,周某看到法庭的车子来了,周某从卧室拿出4000元现金,一边把钱交到法官的手中,一边说:“在你们法庭的帮助下,我总算把赔偿款凑齐了,这件事总算做了个了断。”
1,收货款,保管员丢了6500元
张某、周某都是恩施市崔家坝镇刘家河村的村民。1987年,张某承包了该村的硫磺厂,周某在厂里担任保管员。
1993年4月,周某到恩施收货款,为了节省就在住宾馆时与陌生人共住一个房间。回来交账时,发现已经收回的货款少了6500元。当时出于无赖,还是硬着头皮给张某出具了欠条一张。
1994年硫磺厂承包期届满,该厂关闭。2001年,张某一纸诉状将周某告上法庭,要求周某偿还本金及利息。2002年1月24日,恩施市人民法院判决周某偿还张某欠款6500元。
判决生效后,周某因犯故意伤害罪入狱五年、疾病致残等多个原因使得该案的执行陷入了僵局。
2,硫磺厂老板的临终遗愿
近年来,张某一直把这件事深藏在心中,是自己的一个心结,就连家人也不愿意透露。直至在临终前,张某终于把那份当年的判决书交与自己的妻子,希望能就该事有个了断。
2015年初,张某的妻儿带着这份十五年前的法院判决书,咨询他们家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的帮扶人钟迎松,希望能帮助实现自己应得的权利。唯独不巧,崔坝人民法庭恰恰是被执行人周某的扶贫帮扶责任单位。
“我先给张某的爱人及子女做做工作,希望他们能够让一步,但是一定要让张某的家人感受到这一份迟来的公平与正义。”执行法官谭畅这样说。
“周某本就是我们单位帮扶的贫困户,我们有义务让他脱贫,决不能因我们的执行让他的家庭经济现状雪上加霜。”法庭负责人王长胜补充道。
3,温情法官,两头帮忙化解纠纷
就这样,法庭的干警一次又一次地踏进了他的家门。身患残疾,独自一人在家,子女长期在外务工,周某是现在家中唯一的劳动力。
“你现在身体状况怎么样?养的好猪不?会不会采茶叶?”扶贫帮扶队员陈骞根据周某的实际情况,积极寻求帮扶措施。
“喂猪没有问题,采茶也没有问题,主要是前期的移栽没有劳动力。”“这样,你移栽茶叶的劳动力由我们帮扶单位想办法帮忙解决,只要你把猪喂好,茶采好,争取自己脱贫就好,同时也能把二十三年前的那笔欠款做个了结。”沉思了片刻的帮扶队员陈骞对周某说。
你两百,你一百,就这样,法庭的几个干警在自己的“腰包”里盘算了起来,总算解决了他茶叶移栽的资金。周某自己再筹集资金购买了六头小猪。
通过近一年的努力,周某圈里的肥猪终于出栏了,茶园的茶苗也长势喜人。
卖猪那天,他主动的给法庭打了个电话,说现在有能力偿还张某23前的欠款。这张 “法律白条”终于在扶贫的道路上得以兑现。
文章来源:恩施晚报(记者 曾维明 通讯员王长胜)
责任编辑:廖康庄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