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身躯 大力量
——记板桥镇卫生院门诊部主任、医务科科长赵昌荣
通讯员 李婧琳
1971年出生的赵昌荣,个子不高,常常被同事笑称“小个子主任老赵”,面对同事的玩笑,“老赵”从不生气,摸摸头笑着继续去忙活。在医院,他是医务科长,也是外科医生,是救护车司机,是设备修理工,更是共产党员。“有事找老赵!”这句话,一说就是26年。
一个丈夫、父亲对生活的感触
“做的是平常人,行的是寻常事,不求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求无怨无悔地奉献。”刚参加工作的赵昌荣,便为自己写下了这样的工作寄语。朝九晚五的职场生活让很多人厌烦,但对于赵昌荣来说,却是个奢侈的梦想,他在这平凡的工作中,累并快乐地工作着。
作为门诊部负责人,经常是刚回到家,衣服还没换好,就有患者打来电话咨询病情;常常饭吃到一半,科室打来急诊电话赶着去抢救患者;正准备躺下休息,120急救中心的电话来了,披上外套就去启动救护车,时常睡到半夜就被急促的电话铃吵醒……这些场景对他而言正常的不能再正常。
大女儿上高中,他没有送过;小女儿中考,他没有参与;妻子忙春种秋收,他没有帮过忙。他说“这些年陪伴妻女的太少,欠他们的太多。”
一位医生对工作的责任
医乃仁术,无德不立。门诊每年接诊病人近3万人次,工作26年,他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是住在医院,就连吃饭也是跑去食堂草草吃几口了事。与他共事 10多年的护理部主任符晓焰这样评价到:“赵医生心地好、技术好。这么多年来,大事小事吃苦在前,集体的利益永远放在第一位,这让我们医护人员特别尊敬和欣赏他。”赵昌荣时常要求身边的医护人员,病人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医生必须尊重病人、关心病人、爱护病人,把他们当朋友看。
“其实更多的时候患者是渴望从医生那里得到精神上的慰藉,他们渴望听到医生耐心地解释病情,他们在意医生的一个动作,一句话,一个触摸,甚至一句提醒,这些看似很随意的东西,却蕴含着医生的职业真谛。”赵昌荣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只要经他手接诊的患者,都要和病人认真交流,包括病情的心理劝导、患者的家族病史,甚至不该做什么动作,不该吃什么食物等小细节都不放过。
在无数次与死神搏斗中,赵昌荣深深地感到,医生必须为病人争取更多的生存机会。裴大才是一位肝硬化患者,多次住院有向慢性肝衰竭方向发展的趋势。先后前往武汉、重庆等几家大医院检查,其结果都不尽人意。于是,裴大才折回到家乡找到了赵昌荣,他的爱人握着赵医生的手说:“赵医生我们哪都不去了,你给我们治吧,我们相信你。”正是这份信任让赵昌荣感受到沉甸甸的责任,他查资料,请教上级医院专家,与中医专家研究药方,考虑到患者的家庭条件,为患者制订了周密的治疗方案。
如今四年过去了,裴大才的病情控制的很稳定,这令赵昌荣无比欣慰。当患者裴大才谈起赵医生时,激动的泪水一次次落下,他说:“赵医生给了我又一次生命,没有赵医生就没有我的今天,千言万语难以表达感激之情,只想向赵医生这样,尽所能去帮助别人。”
从患者角度考虑,制订最佳治疗方案,尽量降低治疗费用,赵昌荣赢得了越来越多本地患者和周边百姓的信任。
一名共产党员对信念的理解
工作中,“老赵”常常会遇到一些经济困难的百姓来看病。赵医生总是帮他们细心寻找一些便宜药效好的药,当然,也有自掏腰包的时候。有人说赵昌荣是“傻瓜”、“憨包”,但他却说:“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我是一个共产党员,能为老百姓多点做好事,我过得既充实又快乐”。
每位共产党员都应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全力承担起事业发展的领头作用。作为医院的中层干部,“老赵”承担起全院医务人员的业务培训工作,白天接诊病人,晚上加班做课件到深夜。由于不熟悉电脑,就用纸一张一张地写,第二天拿到医院让同事帮忙制作PPT。
多年来,赵昌荣用他并不高大的身躯挑起板桥镇卫生院门诊部的重担,与其它科室通力合作,为患者考虑在先,赢得患者及患者家属尊敬的同时,赵昌荣也赢得身边同事赞扬,组织的肯定,他多次被上级单位和本院评为优秀医务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
平凡和伟大之间,庸常与高尚之间,究竟相隔多远我们无法丈量。但我们知道,任何高尚、伟大的品性,多半来自于一个人日常细行的积累和沉淀。就像赵昌荣这样用救助患者生命抚慰自己的伤痛,谱写了医疗工作者的大爱无疆,为患者擎起生的希望,完成生命的特殊接力,他用自己的行为展示着平凡和高尚。
(编审:滕义 编辑:廖康庄)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