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让贫困户安居乐业
——恩施市借力“易地扶贫搬迁”“发展生产”打赢扶贫攻坚战
记者 沈宏臣 通讯员 高红兵
“房子国家给我们修,水电什么都搞好了,我们直接进去住,自己不要多掏一分钱。”近日,恩施市板桥镇大木村李先恒一家即将搬入新房,喜不自胜。
位于恩施市板桥镇大木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安置房的主体工程建设已基本完工,目前,正在进行房屋室内的装修。
易地扶贫搬迁是脱贫攻坚的首战,为确保首战必胜,恩施市创新举措,按照“尊重意愿、立足长远、统筹规划、以点带面”的思路,全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
聚焦“搬迁谁”“怎么搬”“谁来搬”的问题,恩施市各乡镇、村严格按照公示、公开的程序,精准锁定易地扶贫搬迁对象。
通过农户、贫困户自己申请,代表评议,村里公示,再由镇里锁定的模式,板桥镇一共确定330户,850人易地扶贫搬迁规模。
板桥镇镇长蒲晓斌介绍,全镇10个安置点的安置工作已经全部启动。年内,将有31户贫困户入住大木村安置点。
与此同时,屯堡乡采取集中与分散安置相结合的方式,稳步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今年,屯堡乡将有200户636人贫困户迁入新居。
屯堡乡鸭松溪村贫困户刘福培就是受益者之一,过去刘福培的房屋破陋不堪,无法居住,屯堡乡将他列为今年搬迁的对象。
“政策这么好,政府什么都给我们搞好了,我满意。新房子,住起舒服!”屯堡乡鸭松溪村村民刘福培对易地扶贫搬迁政策连连称赞。
截至10月底,恩施市累计开工建房2730户、可搬迁安置8187人,房屋主体竣工1160户,3509人即将搬进新居。
要搬得进,更要稳得住。恩施市将“易地搬迁脱贫一批”和“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有机结合,充分发挥特色产业带动作用,引导搬迁贫困户通过发展产业和就近就业,实现稳定增收。
为促进贫困户稳步增收,芭蕉乡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组织、种养殖大户,充分发挥龙头带动作用,让贫困户主动参与到创业发展上来。
“目前已有社员11户、45人,贫困户9户、35人。”牛王庙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涂明凯介绍,通过发展黄牛产业,7户贫困户去年实现脱贫。
以打造白岩、小红岩、黄泥塘、二凤岩四个养殖专业村为重点,该乡每年支持贫困户发展能繁母牛300头以上、能繁母羊800只以上、家禽10000羽以上,新增生猪出栏量2000头,发展草场500亩以上。
今年,结合秋冬季农业开发,芭蕉乡投入资金150万元,扶贫发展茶叶1350亩。该乡计划每年新发展茶园1500亩,改造老茶园5000亩,实施20000亩有机茶园示范基地建设,为贫困户提供免费技术指导,帮他们种好茶、管好茶。
甘溪村的贫困户杨寿群,即将搬入新居,不仅出行难、吃水难、用电难问题都得到解决,他还在村干部和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将3亩耕地改种茶叶,收入有了保障。
公共服务有配套,自主创业有空间,老百姓劳动就业有岗位。白杨坪镇因地制宜,聚焦精准帮扶和服务,着力解决搬迁户的后续发展问题。
目前,该镇为贫困户提供的劳动就业岗位335个;贫困户的土地林地可以通过市场主体进行流转,租赁土地8000亩,流转土地2000亩,每年租金达百万元。
有了稳定的就业渠道,郭立清对搬迁后的生活有了底气,自主创业成为他的首选,在政府的帮助下,郭立清通过小额贷款3万元,在集镇开了一家小餐馆。
“餐馆地方虽然不大,但这里以后人流聚焦,慢慢搞,生意应该还可以。”郭立清有信心在这里扎下根,通过创业逐步脱贫致富。
“10亩地租给公司,一年有5000元收入,在合作社打工,有几万块钱。”严万钦今年可望脱贫。在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下,白杨坪镇鲁竹坝村11户搬迁安置户,住房和就业问题都迎刃而解。
恩施市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整合资源,统筹谋划搬迁户的基础配套设施和就业、看病、上学等问题,让贫困户真正实现安居乐业。
目前,恩施市共为181名搬迁对象提供公益性岗位;60家企业、12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为搬迁对象提供就业岗位1408个,开展技术培训6500人次。
(编审:滕义 编辑:廖康庄)
请输入验证码